想起我的妈妈,内心总是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种内心深处渴望亲近但是真正相处又渴望逃离的感情。我心中的母爱似乎一直是一个理想的,抽象的,文化性的母爱,但是落实到我的妈妈身上,我似乎在努力做到合乎孝义,但是内心始终生不起来亲近感。
想起我的童年时代,唯一觉得母爱在我的身边就是一次发烧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时候,母亲温暖的手触摸到我的滚烫额头的冰凉感,还有母亲担忧地为我端来了一碗飘着香味 的葱花面。这件事情至少是28年前的事情,但似乎刻在了我的脑海。
再回忆母亲,具体事情已经忘记,但是回忆伴随着的是不舒服的感觉,是一种想要逃离的心情。为什么呢?我的母亲并非天天虐待我的人,也并非不关心我的,不爱我的人,相反她非常关心我,会为我的事情忧愁,寝食难安,谁能说自己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为什么这么爱我们的人,我们却感受不到她的爱却想起来都是不舒服的感觉呢?
长大后,我也为这种不舒服的感受羞愧,内疚过。觉得自己薄情寡义,对自己的父母一点感恩之情都没有,我也这样安慰自己,那一代的父母忙于生存,没有时间照顾子女,但这不能成为子女薄情寡义的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我和母亲的亲密感确实无法建立,确切地说,我和谁的亲密感都无法建立。我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的性格已经很难追根溯源。回忆过去来自父母的总是打击、否定,总是认为自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他们从不伸出援手(也没有能力)只是言语嘲讽,为自己的孩子下个结论:早知道你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早知道你什么也干不成的。
尤其是我的母亲,经常性的思维就是,早知道如何,如何如何了。经常让人在困惑、迷茳的时候伤口上再承受一把盐。
我的母亲经常嫌弃麻烦,什么事情都说自己做不好,推脱责任,如果我坚持,免不了一顿臭骂,打击,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责骂中最终去实现我的意愿,还是直接臭骂一顿 ,我安静了,她就可以清静了。
昨天我为女儿庆祝生日的时候,自己动手做蛋糕,布置生日场所。她在我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就在我身边一直唠叨着我,我太会折腾了,为啥不直接买蛋糕?布置什么生日场所呢,给小朋友吃点东西就好了,如何如何。在我听着她的唠叨,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麻烦她下去帮助买点东西,她直接回复“我不去!"扭头走了,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再也没有出去过。
我跳绳运动,她听别人说跳绳运动对身体不好,就一直阻止我跳绳,我告诉她,跳绳对身体好,她就是不相信,只相信不好的一面。直到我最后急了,斥责她说:”为什么别人说对身体不好你就当真,我说对身体好你就不相信呢?”
妈妈没有主见,来我这里小住,每天做饭都要问我做什么,吃什么?直到把我问恼了,她才慢慢自己动脑筋想这些事情。
她的想法都是负面的,如果觉得受了委屈就憋在心里思来想去,把自己想得胃开始疼起来。
当然我写这些事情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批判她,主要是想通地她的方式来看透自己。
毫无疑问,这么多年无论我怎样努力,我都在经意不经意间复制着妈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每次都在跟着它们做斗争。
如在很多生活的事情上没有主见,别人做了决定就开启抱怨模式。不敢做决定,无论做个什么决定都觉得不好。很多事情不敢尝试,害怕自己做不好。
最让我胆颤心惊的是,我正在无意识地复制当年妈妈对待我的一些做法来和女儿相处。
当失去理性的时候,我的做法和母亲的做法、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如呼吸一般自然地跟随着我们。
这么多年一直在学习,读了很多书,输入了不同的观点,培植了很多思维方式,唯有原生家庭的思维方式在深层决定着自己关键时刻的命运。
想要彻底颠覆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思维习惯是一项具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时刻提醒自己以多种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陷入固定思维带来的硬伤。
原生家庭的力量不可小觑,唯有读书、反思、总结、行动才能撼动固有的思维习惯。我们已经深受原生家庭的苦,不能再成为新的“苦难”的创造者。
如何为自己的子女创造 一个民主、开放的原生家庭呢?这是每一个父母都要考虑的问题。教育孩子一个大的原则: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事风格,不要为了把孩子拉到你认为好的道路上,就讽刺、挖苦,急于否定孩子。
你的爱,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多少年嘘寒问暖对孩子的关心,也许一句讽刺、挖苦,打击就被抵消了。
无论你付出了多少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那你爱的一定不是孩子,是你自己,和你做父母的角色,或许是你的虚荣心,或许是你投在孩子身上的执著的期待,其实还是你自己,你爱的不过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