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年过年的时候,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饺子,可以挣压岁钱,可以放鞭炮,还可以去走亲戚……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快到年底的时候都是数着日子过了,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盼望过年,也期盼长大,现在对过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年味也淡了,甚至连一身新衣服都懒得去买,也开开慢慢的对过年有了恐惧和焦虑的心理,过一年意味着又老了一岁,想想自己的处境,感觉自己好迷茫。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过年时的场景,再看看现在我儿子他们这一代人,我感觉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可孩子们对于过年的幸福感是下降了。而且过年你就得去村里过才有意思,在城里更是没啥意思,也不是说现在城里过年不热闹,大街小巷也是处处灯火辉煌,烟花还是漫天飞舞,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想起来了,缺的是一种人情味……
小时候过年,我们从腊月二十说起吧,腊月二十三十小年,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晚上是要祭拜灶门爷爷的,要当一个炮,期待来年风调雨顺。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二十七是人们集中办年货的时候,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给孩子们买新衣服,我从小审美观念就差,买啥衣服自己也觉得无所谓,爸妈给买啥我就穿啥,弟弟就不一样了,他买的新衣服必须是自己挑选的,从我们村去最近的集市得有个二十几里地,那会家里面没有摩托车,能有个自行车就不错了,大部分时候是村里男女老少一伙人走着去,小孩子走不动的时候大人背一会,碰见马车了搭上个马车。可能那会比较兴奋,走着走着也不觉得累,去了集上人头攒动,呦呵声四日,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过年需要的东西一有尽有,我印象最深的是:碗托炒芽子,猪肉三块八。看看现在的猪肉,都快三十一斤了。腊月二十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大扫除。一般腊月二十六、七左右,要把家里面的东西能搬动的都搬到院子里,把房顶到地面都要好好的清扫一遍,把窗户也要重新用麻纸贴一遍,把家具也要好好擦洗一下,其实我家没啥家具,也就两三个箱子,还有一个写字桌,那还是后来才弄的,还有一个橱柜,我记得那橱柜是买的二手的,当时花了50块钱买的。还有一台缝纫机,那是我爸妈结婚的时候置办的。整个家里收拾干净以后,再把院子也要好好清扫一下,收拾完以后身上会有好多土,晚上再好好洗漱一下,重点是要洗脚,因为我们那儿有个习俗,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主要就是我妈在忙了,她需要蒸多一些馒头,蒸一些枣馒头,还有枣味,枣味是我们那儿的通俗叫法,具体标准需要叫啥我也闹不清,它就是底层是面饼,上面铺上一层枣,再铺层面饼再铺层枣,一般都铺个三四层枣,最上面的一层面饼还需要用剪刀设计个图案,然后放在锅里面蒸,蒸完以后放到炉子上面烤,最后整个成品金黄色的,吃上去特别甜,特别脆,这也将是我们春季开学后的零食。腊月二十九开始我们就开启了吃货模式,二十九我们一般是熬点菜,吃油糕,腊月二十九的下午就要把对联贴上,腊月三十就是现在的除夕,下午的时候我们还会把整个院子再打扫一遍,然后洗个头,把新衣服换上,这会弟弟是最高兴的,他会穿上新衣服去别人家炫耀一番,邻居们会聚在一起,看看谁家孩子今年买的啥衣服,谁穿上好看等,议论一番。一家人再一块打打扑克,看看春晚,等待零点钟声响起。有时候我们根本等不到零点就睡着了,爸妈会把压岁钱压到枕头底下。睡觉之前会放个炮,这叫定夜炮。
再说说我们村的灯笼,过年的时候家里面有灯笼的比较少,可能也就是家里条件好点的两三户人家会在大门上挂个灯笼,大部分人家院子里也没大门,只会在房檐下挂个灯泡,这个灯泡一晚上都要亮着,平时大家为了省点电可能都用15瓦的灯泡,比较暗,过年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换成100瓦的灯泡。
零点钟声响起,意味着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新年新气象,早上不能睡懒觉,要早起,起床之前,爸妈会给孩子拔高,就是一个人抱住孩子的头,一个人拽住孩子的脚,往长拉,寓意就是希望新的一年能长高点。不过我们也睡不着,一到五点多,村子里就开始放炮了,每家每户,只要一起来就要先去院子里放个炮,这叫开门炮。每个孩子起来,也要去外面放一串鞭炮,小的时候,爸爸会把鞭炮夹到高粱秸秆上,防止把孩子的手给蹦一下,稍微大点就不用秸秆了,自己手握住就敢放了,等到快到手跟头的时候,把鞭炮往空中一掷,噼里啪啦一顿响,整个村庄都被鞭炮声淹没了。
放完炮就是早上吃饺子了,今天的饺子比较特殊,在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部分饺子里面放上几个硬币,有一分钱的,还有两分的的,再大点还有五分钱的。大家比赛看谁吃出来的硬币多,为了多吃来几个硬币也要多吃上几个饺子。那会的饺子是羊肉胡萝卜馅的,可能也是平时吃不上饺子的原因吧,感觉那饺子真叫个香。基本上我们小时候吃的都是胡萝卜羊肉馅的,很少听过啥猪肉馅,啥白菜馅,等上了大学,去了丈母娘家才知道饺子原来可以做成白菜猪肉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