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朋友的失望,大半来自对方所言所行,达不到自己对他所要求的标准。而我却认为,朋友是不能要求的,一点也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权力——三毛
这句话是三毛说的。以前读的时候,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经历多了,早已把它奉为箴言。文字真的很奇妙,无论我处于什么状态下,总有一句话能准确的把它描述出来。有时候就像当头棒喝,把我从胡思乱想的怪圈中脱离出来。写出来了,我会觉得,我是在直面自己的内心。之于朋友,像文字一样,奇妙得让我着迷。
高中时,我曾一度的认为,朋友多少直接和人品挂钩。只有天才或者疯子,与身边人关系都太好的人。和所有人都关系好,他要么处事圆滑,要么流于平庸。这是当时大家都普遍认同这两点。那段时间,每次和别人吵架,我总会感觉很失落,慢慢得去否定自己,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同学一两句不经意的话和他们绝交。这是高中时代那颗敏感的玻璃心。
前几天朋友圈高中哥们在评论我的自拍,现在怎么变了风格。他是一个很少发朋友圈状态的人,这突兀的评论让我一度吓了一跳,却又感觉很熟悉,估计连他评论时候猥琐的笑容我都大概能猜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关系,现在我用兄弟这个词来形容。你可能不会想到,初中我们就认识,对他还有点感冒。高一的时候,因为他不经意的举动,我和他一年没说过一句话,高二说话的时候还是因为体育课矛盾争执,打了一架,被他踢了一脚。当时一激动准备还回去的时候被班上高个儿抱住了没踢上,现在还感觉这口气还没出来。高三,到了年老的时候,备考的沧桑感弥漫在我们心中,被班主任阴差阳错的调到同桌,从最初的僵持到双方第一句话说出口,发现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之后嬉笑打闹,相互鼓励,直到大学,他一直都是我珍视的朋友之一。
回想起来那段不打不相识的时光,那段历程,我们都在改变。我学会了宽容,他也变得低调。回归起点,从新的高度去看待这次相遇,这就是是朋友,牢不可破的朋友。
曾一度认为,朋友许久不见,关系再好也会流于淡泊。从古至今,人们崇尚的君子之交甘若醴,始终只是空中楼阁。这种感觉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尤为强烈。记得大一入学,一直觉得在这偌大的大学里,自己始终是个外来客。因而怀恋家乡那边的朋友们,虽说一学期也可能见不上一面,但却始终记挂着,时不时打打电话,聊聊大学经历,谈谈生活感悟。这是朋友间遥远的归属感!大二了,感觉他们都变得繁忙了起来,几乎都在网络上隐形,也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打电话的时候对方可能正在上课,扣扣聊天也有时等很久才回复。最后索性,这种交流几乎归于零。
高中,是我一直心里一直不愿意面对的那段时光。所以高考后,我索性跑得远远的去山西读书。一方面是告别傻逼的过去,一方面也是不愿意面对以前的那些人。所以,最近两年我回家比较少,唯一的一次大二春节回老家待了一周,去看了几个久违的朋友。那时候,电话打通时,我还觉得有点不习惯,他们的声音沿着信号传递过来,也不太远的距离,让我一瞬间重回当年。
“明天去找你玩,下午2点等我啊”。这最初的矜持,很快就被各自的寒暄一击而碎。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回高中校园走走。这种友情,让人很安心。其实,归于平淡陌生的朋友,只是双方内心的距离感因为许久未见越发强烈,最后宁愿避而不见,朋友由此变成了陌生人。
小学也有个遗憾。就是最后毕业考试的时候,附加题我做出来了,却没有告诉两个当时我很珍重的哥们,以至于小学毕业之后再碰见了,这件事始终是横跨心理的一道坎儿。之后我换了高中上学,到现在已经10年没有见过面了。后来有消息传来,听说他们一个去当兵了,一个辍学了。
曾一度认为,建立在利益基础的友情才会长久。这是,那些研究人性,研究心理的专家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我想说,人性友情亲情爱情,任何掺杂了刻意的成分进入了,都是对它的侮辱。友情更是如此,以前认同这句话,觉得虽然很残酷,但确实是这个道理。在我的后来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关系一般的同学对我伸出了援手。这里面有,那些曾经我有能力却因为怕麻烦而以各种理由搪塞拒绝帮助的人,这种行为,是我的人生污点,一直以来让我觉得羞耻。在没有经济基础的大学生群体里面,谈利益,只是侮辱了这个词。所以,友情就是友情,只是实实在在的。
大二加入思源艺社,当时作为新生的我来面试的时候,社长问我“以后排舞可能会遇到很多矛盾,这些你能克服吗?”,我很肯定的点了点头。事实证明,我低估了这个点头的重量。
大二排舞,作为社员的我,目睹着队长排舞的压力,目睹着争执和口角,他们经常为了息事宁人闭口不言。我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正常。因为我只是一个,去跳舞的人,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把他们当作同伴。这种思想,是从我平时的心理蔓延里过去的。大一的我,只是把舍友和同班同学当成舍友和同学。事实证明,当时的他们,也只是把我当成,舞伴,舍友和同学。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主观标准,直接阻碍了我们的友情。
那次约他练舞。
“我估计得一个小时后过去。你呢?” “我练一个小时就走了,你去了之后一个人接着练啊。”
“主要是看看你练得怎么样,要是我自己想练,随时都可以一个人去练。”
这段对话,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对啊,要是他想练舞的话随时可以啊,以前他都是一个人练过来的,何必要等我一起?这种先入为主的自我价值感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羞愧不已。
不怀着一颗朋友的心去和人交流,怎么可能被人等同的对待?
大三了,我觉得自己成长了。用兄弟的心态去对待我愿意交往的每一个人,我得到的比我预料的要多了很多,这时我才算真正的了解了他们,我的朋友,我的兄弟。
这学期,我们齐心协力,排出来了第一套效果让人震撼全场的齐舞。这一次,排舞的过程很开心,有人回归社团,有人愿意花大把时间来参与排舞。这一次,只为了一句话,“社团有需要吗?”这让我很感动。而原来的那些,屁大点事都能争执起来,谁都不愿意低头的情景,因为朋友和兄弟这几个字的含量,一去不复返。“无兄弟,不街舞”,也许这就是对它的一种诠释吧!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