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榜个性独立的当下,年轻人就应该张扬恣肆,勇敢地活出自我,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作为一个老i人,我打心底里认同这个观点,而且因为性格上的原因,我更加希望能够随性洒脱,到真正鼓起勇气做了几件离经叛道的事,就急着向世界宣布,我为自己而活,我不会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nobody can judge me。谎言说了一千遍,能不能成为真理我不知道,但是说谎的人的确有可能自己就相信了,通过不断加强的心理暗示,我真的觉得自己正在慢慢接近我行我素,不惧世俗眼光的超脱洒然的个性,尽管线索和例证听起来非常模糊甚至有点好笑,出门不刮胡子,不换衣服大概也算吧。直到最近我开始检视潜意识的自发行为,虽然羞于承认,但不得不说,我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在乎别人的看法。
通过深度分析和记忆回溯,我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场景,原先我只当是强迫症或者个人喜好,可细想之下,在非独自一人时,类似的情况好像并不会出现。1)不走回头路,我独自逛街,买东西或者吃饭的时候,路过的店铺如果第一时间没有进去,除非前面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否则我不不太会折返回来,这个时候会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念头在给我暗示,周围的人会不会觉得我有病啊,为什么在这里走来走去,之前为什么不进来,走了一圈又回来了之类的。直到迫不得已真的掉头,我也会配合做一些动作,掩饰我自认为的尴尬,比如,作势在打电话,或者神情凝重的看手机,并自言自语,大抵是导航怎么导错了,诶,这个店在哪呢等等,让周围的人以为我是和别人沟通出现了偏差,或者被导航误导才走错了路,做完这些之后,我会快步直奔前面错过的那家店,仿佛我一开始的目的地就是这里;2)坐过站的窘境,乘坐公共交通时,我一般习惯于提前看好我的目的地,并在快到下一站前做好准备,但是有时候难免会因为疏忽,错过报站的信息,如果已经过了倒还好,只是如果反应过来的时候,车恰好还停在那一站,不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这时候我的心理活动是很耐人寻味的,我印象中有过两次,一次是坐公交,一次是坐地铁,当我意识到的时候,车子已经稳稳停在了站台,并且乘客都在有序的上下车了,先说结果,这两次我都坐到了下一站再下车,我当时的心理斗争是,这个时候再下车,万一车门关了怎么办,会不会被别人看笑话,会不会被司机师傅责骂,在时间流逝中行动的动机被进一步减弱,于是虽如坐针毡,但依然岿然不动,直到门“啪”地一声关上,我也断了念想,这个时候反而得到了解脱;3)跑步爱好者,跑步算是门槛最低的运动之一了,不限场地,无关器械,要说真实感受,我确实挺喜欢跑步的,在跑步中呼吸和思考会带来很多乐趣。但是如果我说坚持跑步的初衷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又不想去健身房,估计身边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因为我现在大部分的跑步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进行的。真实的情况是,由于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健身,也几乎没有走进过健身房,所以当我在大学阶段试图入门健身的时候,对健身的理论一窍不通,而且琳琅满目的器械基本也都不会用,深蹲怎么做?卧推怎么发力?怎么练胸?怎么练背?……我总是显得非常局促,同时感觉其他人都很专业,因此老是担心这个用的不对,那个动作不标准会招致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在正确使用器械和走进健身房之间仿佛形成了一个“死局”,越不知道怎么使用器械,越没有勇气走进健身房,越不去健身房,越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器械。于是,我得找一个借口为自己开脱,那不如告诉自己,也试图让其他人相信,我是真的喜欢跑步等有氧运动,而不喜欢器械等无氧练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他们都指向同一个原始的动机,即我有点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最近一直想尝试以行为为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决定行为的意识或认知的底层逻辑,但是因为自己的思考深度有限,很多时候还是执着于去改正某一具体的行动路径,希望发现一条,纠正一条,可是实在是太琐碎了,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得其法,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