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同学的作业,让我这种电视剧里最多活两集的人也有机会拜读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一点点。此文基于张同学的作业,仅代表鄙人一点愚见。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真心是耳熟能详,它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要是让你翻译一下呢,又好像不太能。张同学尽职的解释了,说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好吧,解释我也看不懂。我只好遵循古老的训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次,确实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依我看,这说的是,“道”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却不可以“说”出来,语言无法把“道”描绘表达出来。它想说明的不是语言的虚假性,而是语言的局限性。世界存在语言说不明白的事物,“道”就是其中一个。它超越语言存在。
语言是由人类发明的。万物伊始,说起物品来,尚要用手指指点点。
人类用“桌子”来定义桌子,方便我们再次提到“桌子”的时候不被迷惑,我们接受了“桌子”这个定义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受“桌子”这个观念的限制呢?提到“桌子”我们是否极其容易地想象出“方方正正”“有桌面”“有腿”之类的意象?但有创意的设计师总能告诉我们“桌子”远远不止如此。从古至今,无数人想为“爱”下定义,幸好没有成功,不然就限制了“爱”,我们无力定义“爱”,它也超出了语言的范围。
前阵子看到一段话,“神说,如果感受,思维,经验通通无效,我才会使用话语,话语真的是效率最低的交流。……然而,当感受到的和所听到的不一样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相信听到的,神也很无奈。”
人们总是不看真实的世界,而要听别人说世界。
而后面那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要常用“无欲”的心情来观察世界。这样才能跳过语言的界限,看见世界真实的样子。老子,“神”和克里斯那穆提的想法不谋而合——如果你想看清楚一朵花,你要无欲,不要想这小东西的属性,不要把它归类,如果你忙着做这些,便“看不见”花了,何谈欣赏它的美呢?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张同学把这章理解成“老子陷入了相对论,认为事物没有大小之分,进而主张无为”,我不能认同这个。就接上面的语言局限性而言,“桌子”“椅子”是人类定义出来的,“有”“无”“长”“短”难道不是人类所定义的吗?如此而言,世界真的有“长”或“短”的东西吗?既然什么都没有,何必有为?不如无为好了,哈哈。
对于老子的“无为”,我的理解是“不干扰”,万物本身有它自己的法则,就像小鸟会一直呆在树枝上,直到“知道”自己可以飞了。
小鸟都知道的“道理”,没理由人类会不知道。人类常常感到困惑,会不会是因为“干扰”太多呢?声音太多以致无法听清楚内心的想法,甚至误会自己什么不知道。如果我们不带任何“长短”“高低”“前后”这样评价性的观念看待事物,会不会更加清楚呢?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才可以做到“无为”。
花只要长成花就好了。
花当然会长成花的样子。
花本身就包含了所有花应该有的基因。
花当然不必长成你心中美丽的花的样子,你也不必按“美丽的”样子去修剪它。
让花成为花好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又来了一段看不懂的,不过张同学说的“明哲保身”“不争是为了争”我也表示无法认同。联系上下文(逼得我连高考的标准答题规范都拿出来了!这道德经!),再结合老子的“无为”。我的理解是,懂得“曲”的人,也懂得“全”,懂得“洼”,便懂得“盈”。“曲”里面有“全”的智慧,“不争”里面有“争”智慧。你们个个都“争”,反而看不见“争的智慧”。后面他有说到“不自见(XIAN),则明。”,不表现自己,反而看得更清楚。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老子用了“抱一”,注释说是“守道”,那为什么使用“一”来代表道呢?
会不会是想说看似相对立的东西其实使用的是同一条道理?曲和全,敝(旧)和新,善和恶。 它们对立,又是一体,曲就是全,善就是恶,新就是旧。
有一枚硬币
正面是善
反面是恶
道是硬币本身。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恕我愚昧,这段读来读去只读出两点。第一,治国确实需要“潜”规则,请注意“潜”是动词。第二,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
虽然很烧脑,但非常有意思呢。
你问标题为什么起成那样?不可以吗?反正语言是虚无的,联系只是我们人类强加上去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