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初期, 还没什么名气的小赵正未没工作发愁。
当时最大的公司当属河北的袁氏集团,小赵也是河北人,但他不看好袁氏,偏偏去投奔了一个叫公孙瓒的老板。公孙瓒自己都惊讶,“对面的袁家四世三公你不去,干嘛来我幽州这破地方?”我个人推测,公孙老板是想让小赵拍拍马屁,没想到耿直的小赵直接回了一句:“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也不明白谁对谁错,百姓生活艰难,我们冀州人私下议论,你们幽州这施行的是仁政,因此前来投奔,并不是觉得将军你有多强,袁绍有多差。公孙老板心里可能有点不爽,但毕竟缺人,就让小赵上班了。
可惜,公孙老板根本不实行仁政。
当时幽州确实有好名声,但那是公司名义老板刘虞做出来的,和公孙瓒有屁关系?公孙瓒管的是军事,刘虞才是实实在在的幽州牧。而且两人政见一直不和,公司怎么可能发展的好?后来两人果然反目成仇,公司直接破产。
小赵表示对公司跟失望,老板也看不上小赵。恰好刘备来投奔,就让小赵跟着刘备干了。眼不见心不烦。这也促成了刘备和小赵的相识。之后公孙瓒兵败身死,刘备也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两人又在袁绍的公司相聚,刘备找到机会拉出去单干,顺便拐走了小赵。就这样,小赵确定了自己最后的公司。
刘备颠沛流离,赵云也随之寄人篱下。此时刘备毫无飞黄腾达的迹象,自己都感慨髀肉复生,不禁潸然泪下,可关、张、赵等猛士始终对其不离不弃。
子龙为将,蹈锋饮血,勇冠三军。
赵子龙最大的标签就是“单骑救主”,《三国演义》那段热血澎湃的描述堪称经典,“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让人在感叹之余,不禁质疑“本故事纯属虚构”。
但,当阳长坂坡的“最美逆行”是真人真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平定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虎吞荆襄。荆州的二代当家刘琮秒怂,直接就举旗投降,献地求饶。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刘备死都不降曹,跑路了,同时还掠走了大量人口,这就叫“携民渡江”。
刘备手下三员虎将,关羽带水军赶往江陵接应,张飞带兵断后,赵云则负责保护刘备家眷,不巧刘备的妻儿偏偏在乱军中走散了。刘备丢老婆是常事,不同的是,这次失散的,除了老婆,还有幼子阿斗。
事态紧急,赵云受命于败军之际,当机立断,带兵掩护主母幼主撤退,于是出现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最具人性关怀的一幕,来自河北的八尺大汉,在矢石之间英勇守护妇女儿童,不惜血染沙场。
而且,现实的突围过程可能比小说更精彩。按照方北辰教授的推测,赵云应是亲自怀抱阿斗,同时照顾刘备妻子甘夫人,一路上三人都没有分开,最后逃出生天。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电影《见龙卸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袭取汉中,曹操亲自带兵救援,由褒斜道穿过秦岭。曹军从关中运送粮草,囤积于北山,引来刘备军的赵云和黄忠带兵来抢粮。
抢完回大营,赵云发现,粮食有了,黄忠没了,不会是迷路了吧。
于是带着数十轻骑,顺着老路出去搜救,这时曹操大军前锋已到,将赵云这支小队团团包围。赵云且战且退,毫不怯场,快到营前,部将张著受伤,落在后面,赵云二话不说,再次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快马加鞭回过头就把张著救了。
到大营,有人建议闭门拒守,不与曹军正面冲突。赵云不以为然,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大营悄无声息,空空荡荡地迎接曹军到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曹操带兵来,一看都懵圈了,老刘还在汉中前线和曹军交火呢,怎么这里还设下精兵埋伏?
曹操生怕被刘备忽悠,下令撤军。曹军一回撤,赵云即刻命将士擂鼓呐喊,摆出强弩,乱箭射杀,曹军自相践踏,不少士兵丧命于汉水之中。
史无诸葛亮“空城计”,却有赵子龙这招“空营计”。刘备回来后,对老部下禁不住地夸:“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中,蜀汉的史料是最匮乏的。陈寿自个儿在《三国志》是说,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很多事件都没有记载,诸葛孔明虽然治国有方,可唯独在这件事上犯糊涂了呀。
另一说是,蜀汉史书曾被大量销毁。
可是,赵云在史书的寥寥数语中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他的才能、地位不及关、张,性格、品德却胜之。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有机会借由全新史料去进一步探寻赵云以及蜀汉君臣的前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