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见
晋平公十二年(546BC)晋楚两国及鲁、宋、郑、卫、陈、蔡、许、曹等国的代表在宋国西门外举行了第二次弭兵会盟,宣告了自城濮之战以来,长达八十七年的晋楚争霸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为诸侯列国之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人们都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而欢呼雀跃,然而一山难容二虎,在同一个政治圈里出现了共霸的局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似乎当时所有人的心里都没有底。
在这个时候,人们似乎还来不及去想这些,因为在他们的面前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促成盟约的正式形成。宋国盟会所签订的协议中,有一项重要条款,就是要让原先分属于晋楚两国阵营的诸侯,分别到对方的盟主那里进行朝见,也就是履行“交相见”的义务。只有当“交相见”的义务履行完成了,弭兵的盟约才算是正式生效。
这种事情对于楚国方面来说,简直都不算是个要求。楚国在中原的盟友很有限,经常能够见得到名字的也只有陈、蔡、许区区几国,其余的盟友,要么是距离中原太远,要么就是太过弱小,史书上都不屑于提起他们的名字。
而晋国的盟友,可都是齐、鲁、宋、卫这样响当当的中原大国,甚至还有远在楚国卧榻之侧的争霸新秀吴国。到了晋国影响力旺盛的时候,就连这区区的几个小国还经常会被晋国拉了去,为了能够保证这几个小国的服从,楚国没少出过力气。唯一一个处在晋楚之间,担当两国实力雄长的郑国,也早在悼公复霸之后,稳稳地躺在了晋国的怀抱里。
在晋楚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晋国突然提出弭兵,将楚国为之争夺了近百年都没有得到的中原大国拱手送上,这份大礼,已经大大超越了楚人奔放的想象力,让楚国上下都精神恍惚了好几个月。
好在这些楚人也是经历过大阵仗的,他们很快就从这惊喜中回过神来,急不可耐地开始安排履约的事情。会盟的当年(平公十二年)冬天,楚康王就安排薳罢到晋国去就具体的细节进行了敲定。紧接着第二年(545BC)夏,从属于楚国的陈、蔡、胡、沈四国国君就手拉着手到晋国去朝见了。
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齐、北燕、杞、白狄等国的君主。这其中北燕国和白狄地处北方,算是中原秩序之外的国家,听说中原人一夜之间不打仗了,觉得这事太稀罕了,就也都过来凑凑热闹,顺便向晋国表现一个示好的姿态。
齐国自外于晋楚盟约,且晋国并没有要求自己阵营的国家前来朝见,齐国本来没有为了盟约而朝见谁的义务,但由于在弭兵之前,齐国曾多次冒犯晋国,且直接出兵伐晋,刚刚与晋国讲和,因此不得不向晋国示好。另一方面,晋楚试探一下晋国的真实意图。因此齐景公不顾庆封的反对,亲自赴晋国朝见晋平公。
八国国君哗啦啦地同时来朝,搞的晋平公也有些应付不过来,好在楚国的盟友也不多,就这样应付了也就了事了。可楚康王可不这么想,区区的几个诸侯的朝见显然不会让他产生满足感。多少年来,他一直都幻想着能像晋国的国君一样,对中原的那些大国吆五喝六一番。眼看着梦想就要实现了,可不得使劲地造一回?
诸侯朝楚
楚国的盟友率先朝晋,算是楚国履行了盟约的义务,其意在催促晋国尽快安排其盟友到楚国朝见。然而对于晋国的盟友来说,却对楚国很难产生信任——一个在国际盟会上带甲上阵的楚国不会这么轻易地就放低身段的——因此都迟迟不肯前往赴约。于是乎,有些耐不住性子的郑国人就遭罪了。
就在陈、蔡朝晋的时候,郑国就安排游吉(子大叔)到楚国去朝见,然而对于这个安排楚国人显然是不满意的。楚国早早就派人到各国打听去了,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动静,唯有郑国人在商量朝楚的事情,倒是让楚人小小地满足了一下。但当他们听说郑简公决定不来了,马上就有些不开心,因此当游吉走到楚国边境的时候,直接就被撵了回去。
游吉义正言辞地质问楚人:“宋国的盟约,贵国声言要实行对小国有利的政策,以使得小国可以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与会各国共同的意愿。如今敝邑屡受天灾侵袭,国贫民弱,寡君不敢在危难时刻丢弃国家职责,因此才派游吉前来奉上财礼。如今执事却一意孤行,执意要让寡君餐风饮露、跋山涉水前来朝见,以满足您的欲望,以后小国哪儿还敢指望大国给予恩惠呢?”
但楚国人根本不理会这些,说你们这些事情我们管不着,我们只知道在宋国会盟的时候,你们的国君是参加了的。如今你们的国君窝在家里不肯来朝见我王,这是瞧不起我们楚国呢,还是压根就没拿盟约当回事?寡君说了,您还是先回去吧,我们倒想问问晋国是否真的有履行盟约的诚意。
游吉还一心苦劝,说如果楚国一定要郑简公亲自赴楚,郑国只能唯命是从,然而这恐怕会败坏楚王的德行,对于楚国的国际地位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楚国的使者却听不得半点劝解,游吉只好悻悻而归。
临到楚国却被吃了个闭门羹,游吉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味道,回国之后他向国内的同僚们大倒苦水,说了楚国人不少的坏话。然而没好气归没好气,楚国的事情还真不能不放在心上。不久之后,游吉再次踏上旅途,风尘仆仆地跑到晋国,说明国君要到楚国朝见的事情,更多的恐怕还是向晋国告楚国的状,好让晋国为其做主。
然而晋人对此却未置可否,只是爽快地允许了郑简公朝见楚王。这一点游吉恐怕是有预感的,宋盟之时楚人如此咄咄逼人,晋国都对楚人言听计从,如今盟约已经写就,晋国恐怕没有反对的可能。然而晋国在面对楚国的这个姿态时,依然能毫无愠色,显然还是让游吉感到一丝悲凉。
可事已至此,再多的反抗也纯属多余,毕竟郑国已经受够了晋楚拉锯的夹板气,就算是再受一些委屈,也应该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维持下去。因此还未等游吉回国,郑简公就在子产的陪同下踏上了朝楚的道路。
郑国人的诚意显然没能打动楚康王有如铁石的心,他渴望的是万国来朝的虚荣景象,尽管这样的局面是晋国拱手送上的,楚康王依旧为此兴奋不已。仅仅是郑国前来朝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当郑简公抵达楚国行完朝聘的礼仪之后,楚康王却迟迟不肯放行。
或许在这个时候,郑简公才终于明白了楚康王的心意:他要等待着其他诸侯齐聚一堂,接受他们共同的朝拜。郑简公也就只能等待着自己的难兄难友们尽快赶到,好早日让自己重归自由。
比起做事实诚的郑国人,其他国家就要鸡贼的多了。诸侯对于朝楚的事情大都感到很是不安,因此也都派人向晋国请示,晋国也都一概允准,不设任何门槛。诸侯们深感恐惧,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做起事来也拖拖拉拉很不痛快。
早在游吉出使楚国之前,鲁国就派了孟孝伯到晋国去汇报工作,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游吉从楚国回来又去了晋国,郑简公也早已到了楚国,鲁襄公竟然还没有出发。一直到了十一月份,鲁襄公才开始收拾行李出发。
鲁国离楚国边境不算远,如果按照往常的路线,经过宋国就可以直接抵达楚境,然而鲁襄公却“不辞辛苦”地特意穿越了整个中原,绕道郑国想和郑简公一起携手同行。在得知郑简公已经出发后,他并没有立刻动身前往楚国,而是掉头回来与宋平公搭了个伴,相扶相守共同上路。前往楚国的行程道阻且长,餐风饮露的滋味并不好受,他们却故意放慢步伐,磨磨蹭蹭能耗得一时是一时。
送葬风波
他们这么一折腾,郑简公可就遭罪了,他在楚国等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等到难友们,反而是楚康王由于等的太久,竟然急火攻心不小心挂掉了,没有等到那个让他走上人生巅峰的荣耀时刻。
几个月前游吉回国时,曾愤愤然地向子展诅咒道:“这样一个不守信义只顾满足自己私欲的人,恐怕是活不了多久的。要我看,国君大可以到楚国去,让楚人高兴一下。只不过,等国君到了楚国,恐怕不是要朝见,而是给楚王送葬。楚人如此行事,显然不能号令诸侯了,这对我们来说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游吉的那番话可谓是一语成谶,郑简公真的要给楚康王送葬了。楚康王薨逝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一直游山玩水故意拖延的宋、鲁两君才刚走到汉水边上,闻听此消息后他们立刻停了下来,就是否继续前往楚国朝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宋国是一个君权较为集中的国家,因此一切行动以国君本人的意愿为准绳,意见也比较统一。在他们看来,宋人前来朝见只为朝见楚康王一人,而不是为了楚国而来。随即向戌以国内闹灾荒为由,拉着宋平公就扯了行李掉头回去了,留下鲁国人接着争论。
与宋国不同,鲁国是一个三权分立——三桓掌权的国家,因此经常就一些大事小情吵吵闹闹,做起事情来也就不那么干脆利落了。随行的叔孙昭伯、子服惠伯、叔孙穆子、荣成伯先后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一番争论,最后还是决定以少数服从多数,继续前往楚国履行朝见义务。
可当他们真的到了楚国之后,就不免有些后悔,鲁国君臣和先行到达的郑简公、陈哀公、许悼公一起被楚国人给扣下了。这个时候鲁襄公大概想起了向戌这个老油条,这个多年以来一直奔波于晋楚之间的外交官,对于楚国人的认识是多么的深刻,鲁襄公大概也有点后悔没有多问问向戌的意见。
但事已至此,由不得他再去假设,鲁襄公只好和他的难友们一起,在异国他乡渡过了这个新年。在朝的鲁国人盼星星盼月亮望穿了双眼也没有等到鲁襄公回国,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他们终于确认自己的国君是无法回来过年了,原定在祖庙举行的听政朝会也只好取消。
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等到正月里一切的事务都结束后,楚国人大概是为了惩戒鲁国的迟到,竟然又提出了非礼的要求:他们要求鲁襄公为楚康王亲襚——也就是要他亲自为死者穿寿衣,又或者是让他亲自将鲁国赠送的陪葬品献给死者——但不管怎么说,都等于是把鲁襄公当成一个臣子来看待。鲁襄公很是为难,不听他们的吧,楚国人这么无礼,谁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听他们的吧,等于是承认楚国的预设,贬低自己的身份。
这种两难的处境,如果放在旁人的身上,或许注定无解,但鲁国毕竟是礼仪之邦,要讲起礼仪来,这个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鲁国更深入,楚国人给鲁国出的难题,很快就被熟稔礼仪制度的穆叔化解了。穆叔将鲁襄公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了几句话,然后就派人把随行的一个巫师叫了过来,用桃木棒和笤帚在灵柩上不住地挥舞着,口里还念念有词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明白的咒语。巫师做法完毕,鲁襄公才缓步上前完成亲襚的仪式。
楚国人看到这个情形,不懂鲁国人在搞什么,就由着他们去了。事后才知道,原来鲁国人这么安排是让巫师扫除不祥,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在普通的朝见时赠送礼物了,鲁国人成功地保全了国君的威严,却让楚国人很是恼火。可不管怎么说,毕竟是楚人自己理亏,也不敢再怎么样,免得又被鲁国人占了便宜。
四国国君被楚国一直扣留到了这年的四月,他们亲自将楚康王的灵柩送出都城西门外,然后由他们的随臣送到墓地,其后又参加了新君郏敖的即位典礼,这才被楚人释放重获自由。
正当诸侯到楚国朝见的时候,流亡归国的卫献公还在收拾国内的烂摊子,不久之后,屁股还没坐热的卫献公也撒手人寰了,因此也一直没有履行交相见的义务。两年后新继位的卫襄公才在北宫佗(文子)的陪同下到楚国朝见,至此,宋盟约定的交相见的约定才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