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Candy。昨天一个关于“张晓晗”的热搜、加上看了《赋能》这本书,综合效应酝酿了今天的文章。我真得很想谈谈,在全民网络时代,如何才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一、张晓晗的热搜。
我因为“浪漫主义情怀”,微博关注了不少作家、还有设计师等。
前天晚上,刷到张晓晗,因为上海暴雨,自己一个人饿着肚子、通厕所无果,最后情绪奔溃,发了一条抱怨的微博。
其实,当天第一时间,我就刷到了这条微博。直观感受就是,我觉得还好啊。谁都有情绪奔溃的时候。而且,作家们说话,都挺喜欢自嘲、自黑、以及犀利地黑别人的。这顶多算得上一条,很有个性的微博而已。
刚出这条言论的时候,刷刷评论下的铁粉留言。大家也都是开玩笑、安慰、爆料自己通厕所经历云云。我对此也并不在意。
但是第二天,打开微博。张晓晗竟然上了热搜。
各种大V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仅仅因为,她在上海暴雨之夜、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儿搞到一起,然后自嘲式地发了“情绪”微博,这之后竟然就上热搜了。
被各种挖到底、被人肉。谩骂已经不止于观点的异同、观点的辩论。大部分谩骂都上升到了人身攻击、人品攻击的地步。什么作啊、矫情啊、都是小事儿。很多难听的字眼不绝于耳。
对此,我觉得后脊梁一冷。
尽管我既不是张晓晗的书迷、也不是朋友,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的。之前,还有荞麦,这个犀利嘴巴有点毒的女作家,好像也被骂了。哈,貌似是因为迷上了陈情的cp,发表了一句比较王一博和另一个男星的话。
其实,不止是微博大V会遭遇网络暴力。所有平凡的普通人也会。
我问VV,“你觉得我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说,“是。”
我又追问,“如果我哪天,也发了一条“不恰当”的言论。可能也会被这样攻击。完全不认识我的人,会根据我的只言片语,骂我“傻x”。可我这近三十年来,都安分守己、认真乐观地生活啊。我是一个很好的人,好到超越了大部分骂我的人。我比他们可能都要干净、纯洁、更好啊。”
网络时代,真得很危险。
二、电影《搜索》
当年看《搜索》的时候,就对此深深感慨。如今看着一条条,奇奇怪怪的微博热搜,我更觉得后脊背发凉。
想想,我身边也常有这样的事儿发生。
老师爱孩子。老师管孩子,而且管得非常严。但是真得,有时候,面对状况百出的那么多孩子,的确会有情绪奔溃的时候。“爱之深、恨之切”。会有老师,控制不住自己说了“干脆,背书包滚回家吧。”
然后,针对不当言论,所有家长群起而攻之。告校长、告教委。免职务、扣工资、记大过。
所以,同事交流,大家常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用拼命管出花样来,保证不出错比什么都强。
的确,如今的工作,“功不抵过”。有了道德上的“一票否决”权,我们不敢冒失。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位老师被歌功颂德。因为真得是太勇敢了。但凡孩子出一点差池,你就不是有担当的老师,而是千古罪人。功不抵过。一票否决。
我见过“一票否决”的悲剧。
但是事儿毕竟还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我还是努力地在管孩子。
尽管,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公共言论。但是,我不敢保证,没有失礼的时候。庆幸地是,我每天笑颜如花,还没被家长、领导群起攻之。再有一点,我反复跟自己明确——我做教育,不是为了对方满意,我根本上,是自己喜欢这份事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就说《搜索》中被命运捉弄的叶蓝秋。
电影里,叶蓝秋在一次体检后,被查出患上淋巴癌晚期。之后她因为一起公交车不让座的事件,遭电视台王牌栏目曝光,成为全城热议的对象。
此后,一通匿名电话又让叶蓝秋背负了“小三”之名。
电影中的媒体人们,为一己私利,违背了作为媒体人的道德底线,把这件事报道得越来越大。全网新闻,几乎全是不尽不实之处。
再加上,网络助推,叶蓝秋,一个好好的人,一个好人,被全网诛灭。
那时候,看完电影便感慨: “社会舆论的毁灭力之大。”
好的社会道德榜样,在大众视野也就停留三分钟热度,而对比下,不好的风向言论,却能够被人记住一辈子。
整个网络舆论,像是是片汪洋大海,你永远不知道底下暗潮汹涌的是什么。而幕后策划的媒体人,好像非常擅长将微澜的水花掀起惊涛骇浪。
叶蓝秋的故事虽不多也不少,却足以让我怀疑: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将成为“搜索”中的主角? 怎么办呢?
社会的进步就是会衍生出这样的副产品。国民素质、键盘侠的网络管理秩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那,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是“保守做人”,坚持安分守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是不顾风潮,自顾自前行?
在网络风行的年代,我觉得自己更要忠于本心。
坚持自己热爱的事儿,忽略他人好、或者坏的评论。因为外界的反馈,不是我做事的第一准备。
做这件事,我开心,我坚持,与你无关。
就比如,我做公号。一篇文章,至少写个四五个小时,但可能阅读量很低,分享率很低。但是,我就是写的过程中,文思泉涌,非常开心。这样的自我满足、内在动力,才是创作的第一生产力。
当然,不顾他人评价、完全不在乎结果,这件事不是很容易做到。
如果容易,《乐队的夏天》也就不至于火。乐队们,也不至于这么惨。那么卖力演出二三十年,新裤子的微博都不超过十万粉丝。
不过,尽管难。我们却可以先从精神建设开始。看完以下这两个作品,你会开始认可自己真实的内心。
推荐两本书,都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我其实很早就写了一篇关于《被讨厌的勇气》的文章,后来忘了发表。这次连同《不管教的勇气》一起推荐。
[日]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顾问,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
因为两部作品,都是一个作家所写,所以核心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此处,我就统一,就自己的理解,加以叙述。
《被讨厌的勇气》,主要解决的是人际关系的矛盾。但是追求起来,它最终解决的是关于“真实的自己”的事儿:
▍ 接纳真实的自己
▍ 去贡献自己真实的存在价值
▍ 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 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 最后体会真实的幸福感。
这是一本挺没有架子的书,看似是讲哲学讲心理学,却故意设计了很多简洁的对白。书中的青年和哲人一直在聊天。我前段时间的文章《不开心》那时候,就看了这本书。一口气读下来,惊喜地拍大腿。自我分析 | 如果我过得不快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你有如下的困惑,或者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建议你直接京东买书,当天就读起来。
▍ 目前,你的人生最大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 你总是在讨好别人,很害怕被人讨厌,你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
▍ 你的 “回报”的执念重——对别人好,然后别人就得感恩戴德?
▍ 你不愿意共享、害怕别人超越自己。
▍ 你根本不懂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快乐、才能幸福?
其中,书里有一些概念,对我很有启示性。在这里,因为是提取的精华观点,所以会禁不起推敲。如果你回原文,逐字逐句去看书,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疑惑都被这个睿智的作家解决了。
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的主张,举个例子:
假设一对父母不喜欢女儿的男朋友,觉得女儿和他在一起不会幸福。但是,选择和谁结婚是女儿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这段婚姻带来的任何后果,不管是好是坏,也只能由女儿一个人承担。所以,父母如果觉得女儿的男朋友不靠谱,他们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不能强迫女儿分手。
课题分离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但是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课题分离会更加困难。
许多父母会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见下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专门讲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如何建构?)
这个部分,说起来还是很抽象。再具体一点的观点。
▍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我自己,也常常被一些人莫名其妙的讨厌。之前的自己,会反复想“我的哪里做错了”。一天三省吾身,尽量去改、去迎合。
但我现在坚定地相信——你不喜欢我,可能是我们的三观就不和。
我代表的三观,和你坚持的三观不一样。我的一言一行大概都会在你眼里非常的刺眼。可何必,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
我爱分享、我博爱、我不是装。如果你因为觉得我特装,特白莲花,而看不起我、而厌烦我。我难道要去改变自己。
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我会继续做真实的自己。你可以讨厌我,因为与我无关,我无法控制,更不想控制。
▍ 归属感,是幸福的来源。不过,归属感是可以靠自己创造的。
谁都有真实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被人需要的。
比如,我们有一个三人行团体,常一起出去玩。我不如小妹有趣、不如霄杨统筹,可我性格随意、擅长技术。我可以拍照、构图、做后期、做VLOG。
你一定是有自己的价值的。你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为团体做出一些贡献。这样奉献的过程,被需要的过程,你自然会产生归属感。
▍鼓励通过分享的方式、帮助别人。
公众号的粉丝始终不多,每天都在缓慢增长。
其实,我不是不知道,如果扩展粉丝,需要加大“被动输入”。没人会因为你的文章好,而主动分享,一定要通过被动的方式、让粉丝群扩大。
不过,我自己觉得,通过这样的自由的分享方式,始终还是产生了一点影响力。
一千大几的陌生人,因为我的分享,他们的生活因此而感受到一点变化。这已经,对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 人生不需要规划,认真活在当下即可。不用把人生获得那么深刻,但必须活得认真。
▍ 遇到困难,学会跳出来。也许你经历的不过是一个杯子的漩涡。当你跳出来,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仍然很美好。
找到内在动力,我自己玩的开心。
《不管教的勇气》集中谈论的是孩子的教养问题。如果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教养,也就没有必要探讨上一本书。因为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成长为那样一个“畏惧被人讨厌的”成人的。
这本给孩子的书,核心观点是,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第22页)
父母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也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具体来讲:
第一、其中,特别谈到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教养方式。
如果,需要表扬的场景,你只是需要对他说,“谢谢”。比如,当孩子把垃圾丢进垃圾箱。你可以对孩子说,“谢谢。谢谢你为妈妈分担劳动。谢谢你,为清洁工的叔叔阿姨,节省了时间和体力。”
第二、不要对孩子的人生课题横加干涉
纪伯伦说,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而挫折和失败也得由孩子自己负责。
对孩子进行干涉,将造成不良后果。
它会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无法成长。
干涉孩子的人生,是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第三、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内在快乐。
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谁能代替。同时,作者认为,即使是考生,也不能享受特权。一个劲学习的孩子,和痴迷于工作、被爱情占据头脑的一些大人一样,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孩子,应该除了学习,去承担自己的生活。而不应该所有的生活都被父母包办,自己只需要学习。
第四、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实样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接纳孩子的真实面。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这和父母的理想会有差距。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理想中的孩子作比较。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这种安心感会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接纳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真实价值、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被人需要的幸福!
"旅"系列 | 最著名的「裸泳海滩」TOPLESS BEACH~
讽刺插画——我们的世界怎么了?via John Holcroft
文章 Candy 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