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一些优点,更不明白怎样才叫美好的人格,而教会我们的,也可能不是我们的父母和某个长辈,而恰是那个截然相反的,拥有狭隘胸怀和有很多人格缺陷的人,那会是最好的示范,让你看到什么值得追寻,什么应该要摆脱。
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说服别人的人,教会了我去体谅和理解
这世界上任何事情,任何观点,都需要去说服对方吗?说服对方,到底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在商业谈判的时候,是需要去说服,因为是否能说服对方,直接关系到工作利益。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却不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和一个朋友去看电影,我们不喜欢那部电影,而朋友很喜欢,难道我们就非要说服他也喜欢上这部电影吗?
比如我们和男朋友去参加一个聚会,聚会上有个人很讨厌,可男朋友觉得他人不错,难道我们非要去说服他讨厌那个人吗?
我们生活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和闺蜜逛街的时候,你们会喜欢不同的衣服;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你们总和爸妈的频道不一致;和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也会有人喜欢辣有人喜欢甜。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去说服对方接受自己所喜欢的,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很负责人,帮别人纠正错误的美德,还是一种自私?
在他们心里,不能接受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和自己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选择,但他们对此往往不自知。他们常常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却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共鸣是不需要去“说服”的。
那些总有话说,且常常能说得你无话可说的人,他们所说的话,可能没有一句是对的,没有一句真能让你赞同。而真正被说服,真正的认同,却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共鸣,共鸣就有话可说,是去体谅和理解别人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教会了我如何为别人考虑
我的好友小贝说,在她的记忆里,有那么一次被责怪的经历,让她觉得莫名其妙,而且很久都想不明白她到底错在哪里。
有一次她陪一个朋友去补办驾照,她提前去帮朋友问了需要携带的证件,然后告诉朋友,一定要带户籍证明,并在补办之前提醒了朋友三次,朋友都点头说带了,结果带的并不是规定的户籍证明,而是户口本,于是她朋友就把这种错误归咎于小贝,认为是小贝对自己的事情不放在心上,过于自私,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因为当时哭着说,自己驾照丢了很伤心,正处于精神恍惚甚至崩溃的阶段,为什么还不好好体谅她),才会让她出错,来回折腾。
小贝很委屈地说,我提醒你了,你说带了的。可那姑娘却哭着指责小贝:“你难道就不能提前帮我检查检查我的证件吗?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
小贝想要再解释,那姑娘却说:“别解释了,你不过是推卸责任,真自私。”
可能因为我从小父母给我的教育就是,要学会帮助别人,但不要为别人增加麻烦,凡事尽量自己去努力完成,直到自己无法一个人完成,再求助他人。所以听到这样经历,我毫无疑问地认为,小贝姑娘没错。
这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像我妈妈告诉我的一样,要学会为别人考虑,尽量不要让别人为自己的事情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那些自己能完成的小事,因为在别人为我们操劳奔波时,是他们放弃了用来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无论对方有没有帮得那么尽善尽美,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感激和尊重,而不是指责。
何为责任?世上没有人对你有责任和义务,我觉得那句话挺对的:别人帮你是美德,不帮你是本分,没有谁必须帮你。世上也没有人应该充当你坏情绪的垃圾桶,当我们想要责怪他人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
一个始终要求他人为自己牺牲的人,教会了我要对自己有要求,而不是对他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到底什么才叫自私,我们是不是都有自私的劣质?我相信我母亲的解释 —— 自私就是只为自己的考虑,总是先让自己受益。但我还是觉得,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不过我知道什么是不自私,就是不把本来属于两个人或很多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一种谦让和牺牲。
然而,无论别人是否自私,当我们开始要求别人对自己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就是比对方更自私的人。
无论对方是谁,如果他 / 她对我们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我们都应该感激,而不是认为因为自己值得她 / 他付出,而觉得理所当然;而如果对方不做出牺牲,他 / 她也是没有错的。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对我们牺牲,哪怕是我们的父母和子女。
我们唯一能要求的人,只有自己,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为自己牺牲,却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为我们牺牲,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别人有过帮助,而所求别人的牺牲。
一个爱强调自己的付出的人,教会了我怎样做个慷慨的人
当一个人开口对对方强调,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你的时候,他 / 她就不再是一个真正慷慨大度的人了,而是一个索要别人回报的人。那么他/她所有的付出就都变成功利性的,而不是心甘情愿的,那不能叫付出,只能叫期待回报的投资。
我见过真正慷慨的人,他们从不诉说自己的付出和给予,他们只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为自己歌功颂德,不去向被帮助的人反复强调自己的伟大。他们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需反复地表明,对方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对方对我们的态度,正是我们对对方的方式。
我们帮助别人,付出和给予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让别人铭记我们的好,对我们感恩戴德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付出和给予算什么?我们又把对方当成了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想,《教父》里的唐 · 科莱昂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他从来不强调他的伟大,他帮助过无数的人,远比我们很多人一生帮助的人都要多,但他从不对人炫耀和反复强调他的伟大,他知道,人自己内心都有自己的标准,若他是个值得交往的人,他也会把你当成朋友,同样在你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如果对方是个不值得交往的人,那么这正是检验彼此情谊的试金石,无需向对方讨要回报,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
一个以爱自居的人,教会了我如何爱别人
我渐渐地开始明白,真正爱一个人,不是让他 / 她一定要接受我们自己认为好的对的,而是试着去理解他/她所爱的事物,就算那些事物在我们看来,不值得深爱,更不值得追寻,但这不代表对他/她来说,就不值得。
就算不赞同,也不去阻拦,我认为,这既是最好的尊重,也是最好的爱。不只是爱情,对任何人都一样。
就像《老友记》里,钱德勒寂寞难耐的时候又和前女友珍妮丝和好,尽管所有的室友都不太喜欢这个古怪奇葩的女人,但他们都试着去接受她、与她相处、聚会时有她,就因为钱德勒喜欢。这样的情谊,真是很温暖,我认为这是爱,也是尊重。
一个异想天开,指责别人冷漠的人,教会了我什么叫做责任
年初的时候,有位朋友在路边见到了一只流浪狗,很乖也很漂亮,她送去宠物店,宠物店拒收,可她家里已经有了一只汪,而且加上她常年出差在外,实在无法好好地照顾两只狗狗,她于是在朋友圈征集好心的领养人。
我们的一位共同朋友D先森,他女朋友看到后立刻表示要领养这只狗狗,并表示这将会是两个人未来一起来照顾的小生命。这个姑娘是个很喜欢狗狗,曾经也养过狗狗,但并没有什么养宠物经验,而且成年出差,各个城市不停奔波的女朋友,其实两个人都常年在外奔波,每个月回到家的时间不超过10天。
所以D先森没有同意,他说,我们的情况根本不适合养宠物,我们完全没法照顾一只狗狗,还是别养了。结果女朋友责怪他没有同情心、冷漠、没有责任感,连一只小狗狗都不愿意去照顾,以后怎么照顾别人。
D先森说,如果明知道自己不具备好好照顾它的客观条件和能力,还硬要把它带回来,难道就是对它负责人吗?
我比较赞同D先森,美好的事物谁都喜欢,可爱的狗狗谁都想拥有,但并不是喜欢它、觉得它可怜,就得去领养它,养一只狗狗意味着,你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它的生活,不光是让它有狗粮吃、有个地方睡觉、不饿着不冻着,你还得陪它,因为它把你看成是全部。但两个常年不在家的人又怎么能好好地照顾一只狗狗?难道为了照顾狗狗辞职不干了?那买狗粮的钱呢?这个姑娘真是异想天开。
当我们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份责任,就不要壮着胆去承诺什么、拥有什么,真正的负责任,是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让自己身边的人和那只狗狗不为自己担忧焦虑,同时还能给他们幸福和安全感。而不是异想天开地爱心泛滥,不顾自己能否做到、能否做好,偏要去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如果勉强能做到那最好,相信也有的人是可以被逼出来的,但如果做不到,那个被捡回来的狗狗又将面临着另一次被主人抛弃吗?
我觉得,别让无法给它们幸福生活的自己,去祸害一只狗狗,也是一种爱它们的方式,它们会遇到真正能照顾它们的主人,那才是最好的。也别用自己的同情心,去捆绑别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自己愿意为了一份责任,改变生活节奏,改变人生轨迹,那我们就努力改变,而不要有抱怨,更不要让身边的人也被卷入自己的漩涡里来,如果对方愿意陪我们一起面对这些,那真是感激不尽,如果对方不愿意,那也不是错,他的冷静和理智也不是冷漠。否则,这一切就是莫名其妙的道德绑架。
真希望你们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一生都和拥有美好人格的人交往;而如果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人,那也不算太糟,就算这个人同时具备了这所有可怕的特质,甚至还要与你朝夕相处,那也不算太糟,因为这正是你的人格越来越美好的另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