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有同行说起小伙伴不积极,对做产品外的东东更感兴趣,觉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想问:那她对感兴趣的东西,都有哪些体验?这些体验,是否可以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可以,这一观察是否可以迁移到现在工作中呢?
貌似现在每一个人都会做很多事情,在这些事情背后,有没有你一以贯之的东东?
大概因为职业的原因,对于我,就是在训练自己捕捉与观察用户的需求:
看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会想什么样子的人会看?为什么要看?
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那么多的流行剧,为什么那么容易传播?
同一个标题,不同人都怎么想的?
想想这些,不是很有意思的吗?
通过需求,好像打开了世界的窗户,让人有机会一窥人性深处,一切波澜悄无声息。
观察用户需求,最亲近的用户却是自己,于是拿自己当样本,了解自己,更好玩啦!
如何了解自己?
前几天,接洽一位辞职后去禅修的小朋友,今天她发来微信:
这次来,是想好好梳理自己,接纳自己内心的阴影,疗愈自己。
短短几天,觉察自己内心的人生模式,才意识到,我从来都没有了解过自己。
找回自控,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是如此舒服的一件事。没有压力,不会焦虑。
这次带了个本子,每天把觉察到所有的想法都写上,哈哈,都快写满了。才发现,脑子里存了这么多想法。
注意到这几个关键词了吗?
梳理、疗愈、接纳、觉察、了解。
是的,这恰恰是了解自己需求的路径,先梳理明白,在梳理中就开始疗愈,然后接纳内心的渴望与想法,觉察人生模式,不断了解自己。
梳理是第一步,禅修是梳理,写日记也可以,静下来喝茶也是。只要能让你细化、具体化的,都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
细化你的目标
中午有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希望自己做到自律。
“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你会觉得自己变得自律了呢?”
“可以随心所欲而有条不紊。想做的事都可以按照计划执行,而且不会变得慌乱,有条理又惬意,有生活~”
“太多形容词了,再具体一点?”
“不拖延。”
“什么样子的状态,是「不拖延」?”
“半年内完成一本书,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的生活按照理想的实现……最大的困难是情绪控制和拖延症……每天坚持做早餐,锻炼身体,半年内怀孕,每周翻译1-2个绘本,可以每天坚持写1000字,每天最多只可以发一次脾气,最好一周一次……可是我总容易放弃。”
看到这些,不知道你有什么样子的感觉?
我的提问,只不过帮她梳理了“自律”标签下,她的需求想落实到哪里,找出落地的目标。
(每一个人对“自律”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倾听别人讲话时,提开放式问题帮助别人梳理,而不是掺入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帮你梳理的朋友,是不是挺难得的?)
我看完这些目标,心说:如果没有产生挫败感,才怪!单单从个人自己能控制的,做早餐、锻炼身体、每周翻译、每天写1000字当作4个习惯来培养,按照每一个习惯至少66天的周期去养成,至少需要:
4*66=264天,约8.8个月。
更枉说怀上孕、控制住少发脾气的目标,这远不是自己能搞定的吧,亲!
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类似这样“贪心”的,我自己也算一个。单单贪心目标多倒也罢了,一般来说,我们还会对自己不满意,不断责备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时都无法安住,想着赶快做完再去做其他的。当然,我们的状态可想而知(恐怕猪也能飞起来了)。
刚刚跟昂sir聊天,他谈起冥想50天的感触:专注力提升了。有一个朋友说事情太多需要做减法时,他如此建议:不用做减法,只需专注你最想要的那件事上,其他事情的解决方法自然你就知道了。
我最近也有这样的体会,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写下好多要做的事情,从中挑出最重要的一件事,聚焦去做到它。
对于工作室而言,主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筛选热诚而有成长诉求的人。
对于社群来说,创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确定未来方向,选择靠谱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对于产品,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了解用户需求。
对于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冥想。
好,俺滚去冥想去也。
祝你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