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La Conner的路上,看到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个长得像巨型胶囊的金属罐子,非常好奇,就跟妞爸讨论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仔细观瞧,最后达成共识猜这应该是煤气罐。估计这个地方比较偏远,管道煤气成本很高,所以这种储存形式的煤气就应运而生了,我们还猜这一罐如果快用完肯定是可以叫服务上门充气的吧!
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感觉一夜之间大人的自行车开始了一项新的业务——驮煤气罐,
居民区里也遍布着换气站。我们小学的校门口就有一家换气站,现在想想真的是太恐怖了,竟然在小学门口公然安置一个强力爆破中心(我不相信当时这地方有经过什么科学合理的改造)!那时候的学校怎么会同意?家长怎么会同意?太匪夷所思了!估计当时的家长和老师们还觉得方便呢!趁着接送孩子、上下班的时间就把换煤气的事儿给办了,多好!
那时候妈妈用自行车把煤气罐从换气站驮到我们家楼下,接下来才是大工程,这三十多斤重的煤气罐有大半个人高,对女人来讲是抱也抱不动,扛也扛不了,还得弄到四楼!我就看妈妈先上两层台阶,然后拎着煤气罐的把手使劲儿往上拽,拽到自己脚边,扶稳再上两层台阶,再拽……每拽一下,金属罐底砸在水泥台阶上发出“噔”的一声,我现在想来那 “噔”的每一声都是爆炸的概率——突然觉得自己活到成人是多么偶然又幸运啊!可仅针对这一点,一时又不知道该感谢谁!想想那时候家家都这么过日子,好像没人觉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体力活,老婆“爱”干就干去呗!
说吓人是真吓人,但也有很搞笑的桥段留在记忆里。这煤气罐里装的是液化石油气,每次烧到最后,灶头就开始跟人玩起暧昧来,说有吧,好像不能委以重任根本撑不到做完一顿饭;说没有吧,你把它放倒摇一摇晃一晃它又让你欲罢不能……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突然听到妈妈在厨房里叫:“二子,快来晃晃!”就是这么默契,根本无须说晃什么,我就从房间里跑出来,训练有素地摇着躺在地上的煤气罐开始晃,心里为这顿饭的命运默默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