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沟通是我们作为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作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则是关键对话之一。
在与孩子的谈话中,你会怎么回应?语言是把双刃剑,你的回应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一、无关反应型
一天晚上,大宝满身臭汗的回到家,高兴地跟我说:“妈妈,我在外面玩轮滑很开心,还跟小区里的小朋友比赛,我赢了……”
我忙着做饭,还是回应了一句,说:“哇,是吧?妈妈看到你很开心!”
这时,我家先生看到孩子的衣服因为摔跤,已经弄得很脏了,他说:“去把衣服换了吧,那么脏,回来得这么晚……”
而我家先生的这个回答显然是无关反应型。他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不在一个层面上,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称为“无关反应”。
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因的话说就是“存在性焦虑”。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记得大宝小的时候,我经常带着他出去玩儿,有时大宝说:“妈妈,我想坐蹦蹦床。”我会立马接一句:“下班了,关门了。”同时我还用手指指关门的店铺给他看。我觉得孩子有要求时,应该给予及时回应,而从来没有发现这个反应是无关反应。
就如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时,我们觉得时间不够,而歇斯底里地吼着,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吃饭、出门,而我们完全没有看到床上的孩子在睡梦中可爱的模样,也没有看到孩子昨天是多么地辛苦。可能你会说:“迟到了呀!”是的,迟到和你叫孩子起床是两码事儿!你可以选择多种叫孩子起床的方式,比如讲一个故事、学一个小动物的叫声、用手摸摸他……叫孩子起床时,你又附加了“迟到”,这就是这件事的无关反应。
有“存在性焦虑”的人很难安静下来跟自己相处,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什么事儿来做,连蹲厕所也要拿本杂志或者刷刷手机。
二、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先对着母亲微笑,而母亲没有回应。可当母亲去逗弄婴儿时,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开心,也笑了。
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好像是母亲的玩具,怎么逗有怎样的反应,得跟母亲的方式一样,才符合母亲的需要。只有母亲才可以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
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会很快适应社会,但却无法融入社会。貌似完整的自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自己总是会很在乎他人的想法,害怕别人会不喜欢自己,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总会把自己裹挟地特别严实,努力地表现出让对方喜欢的样子,从面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
一直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刻意地压抑自己,原来这些都是小时候因为想要博得母亲的爱,而衍生出来的“假自我”。而值得注意的是,“假自我”认为别人会喜欢的样子,只是自己的投射,而别人不一定真的有这样的期望。又因为他人不见得会喜欢“假自我”的一系列表现,可能有的时候会把一些事搞砸,从而也无法获得真正亲密的关系。
由于建立关系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假自我”在处理完必需的人际关系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宅。
三、情感逆转型
情感逆转型的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所谓“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
记得小时候,因为我是奶奶带大的,很喜欢奶奶,每次被妈妈训话,我都会哭着喊“奶奶”,而因此我会多遭妈妈的打骂。同时妈妈会告诉我,奶奶和姑姑们有多坏,有多么地不和她一心。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让我多年中学会两边讨好,自己却总是很痛苦。感觉不到奶奶爱我,也感觉不到妈妈爱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如果敢在她们面前夸赞对方的好,表达对对方的爱和依恋时,也总是会被她们数落,告诉我,我如果觉得对方好,是多么愚蠢的事儿!
还有很多反人类情感的故事,最常见的比如,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悲伤时,父母则会列举自己为孩子的所有付出,证明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和感恩才对,悲伤是没有任凭理由的错误感受。
例如有以下的典型的反人类情感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
妈妈:”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最后连肝脏都切掉了。
孩子:妈妈,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妈妈:报纸上说,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反人类感情的人,因为自己对获得爱和美好已经绝望,所以一旦看见别人心中升起爱、兴趣和希望,就会冲上去扼杀,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阴暗、绝望的气息。
记得上中学时,考完试,我心情很沉重地想:这次肯定考砸了……反而成绩另人意外。而如果我觉得很开心,而且愉悦地认为:这次一定会考全年级前十名……那这次,我的成绩一定会特别差。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我不配拥有好的心情,要想成绩好,就必须生气、担忧……
现在想来,心情与成绩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从小被告诉,我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不对的,仅仅两次考试,就更验证了大人的说法是对的,让我更加否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久而久之,就会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张,以致于最后有任何期望冒出来,都会被我自己否定。
四、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孩子自主地笑或者哭,父母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及时地给予回应,给孩子微笑或者安慰。父母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与孩子共振,给予积极地回应与关注。
这也是在进入易家后,才真正明白的一个道理。在陪伴孩子读经典的路上,父母全然地陪伴孩子,看到孩子的情绪,每天不断地坚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持,父母也能安然地看到孩子,与孩子一起进步。在成长的路上,一步步打地基,与孩子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而经典的智慧,是古圣先贤的智慧集合,高能量的经典,每天会在我们的心灵上浇注着正能量,让我们以更积极地心态面对每个当下。若你经历了前三种折磨,并且勇敢地活到现在,还为人父母,那么就多读经典,让内心更有力量,和孩子建立积极回应关系。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陪伴孩子的过程,最重要的也是疗愈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