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几篇好文章,又使得我重新思考我每天写晨读感悟和在小灶群学习的初衷。
①
看了昨天猫叔饭团上更新的那篇:《价值连城的运营知识》,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我重复看了几遍。虽然主要是讲运营知识的,但是里面讲到的几个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并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写作上我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篇文章如果一上来就直接讲道理,整篇文章会显得干巴巴,读者会觉得无聊,估计点开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平时我们看到好的文章都是被生动的例子或提问吸引读到最后。有些好的运营文章看到后面原来发现是广告,做到完美的无缝链接,如果作者一上来开门见山地讲我这有个**产品,这个产品怎么怎么好,这种硬销的方式并没有任何吸引力使别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我反思,以前看到那些吸引我的文章,看完之后觉得写得真好,就仅仅停在说写得真好的层面。以后我到好的文章是否可以再花点时间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些地方,是哪个点吸引到我忍不住看一直看到最后。以后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学习模仿。
②
下面说一篇是昨晚猫叔公众号发的文章,是由22天剽悍行动营中的一位同学写的成长记录。这篇成长记录里那位同学写了自己经历的一个写作训练过程:由开始的典型“自嗨”到“对他人有用”的转变。其实自己每天也写晨读感悟,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自嗨的形式,有时候甚至还嗨不起来,也没有写出太多对他人有用的内容,所以每次进来看的小伙伴少得可怜。
我反思,现阶段自己只是完成了量,没有做好质的一面。在继续写的同时多思考如何能提高文章的质量,目前还没找到自己的风格,我是不是可以以记录自己实践的方式来写晨读。告诉其它小伙伴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把学到的实践在哪些方面,我是怎么做的。
有这样的想法是我在每周学习得到专栏中反复提到的:实践。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要回过来思考,我们这习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有一个容易陷入的误区是认为自己只要学到了很多道理,只要我把知识和方法积累到足够多,我的生活到时肯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马上能拥有我想要的人生。这就是陷入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误区,没有作出行动的第一步,所有的空想都是不现实的。
我怕自己陷入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误区,所以一段时间后我需要回过来审视自己,我这段时间通过看晨读、读专栏、阅读书籍都学到了什么?把学到的用起来了吗?,用了之后有改变了吗?通过这一系列的自我提问,确保自己在学习---实践---提高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
③
对于晨读感悟我可以对其中的一两个觉得有用的点用起来,只要有一两个点值得用,学了这篇文章就是有价值的。比如今天的晨读,里面讲的全部观点和思维方式我可能并不能全部记住,但是高效能人士的几个7个习惯里面有哪几个是对我有用的,我该如何学习起来用在自己身上呢?:
001、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话:“我做不到”“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要是。。。就好了。。。”高效能人士的做法是把目光聚焦在影响范围上,并让它不断扩大,尽量使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与关心的范围重合。
反思自己,嘴上经常挂这些话说的就是我啊,当做一件事情觉得有难度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总是事情做不成的原因,脑子里冒出了很多无形的障碍,然而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今后的改变:我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再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不再还没做就开始去想这件事可能做不成。
002、重要的事对我们而言最有价值,紧急的事则可能只是对他人有价值。时刻记住把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而不是看它的紧急程度。别被琐事牵着鼻子走。
重要的事对我们最有价值,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把这个观点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当你遇到很多事情要处理的时候脑子就能调动起这个观点,首先辨别出重要的事情,然后像高效能人士一样去处理,避雷免了被琐事牵着鼻子走,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就好比通过反复学习,我现在慢慢地把可以把“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注意力”、“付费就是捡便宜”这些概念刻在自己脑子里,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调动起来,指导自己更有效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