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狡兔三窟,尚且留有逃生的余地。得势不忘失势,强盛不忘却衰败,富有不忘破落。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要留有余地。
留一条后路, 留一片蓝天,在了解生命的意义之后,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因为这里面有对自己一时莽撞的弥补,也有对自己一时糊涂的反思。
朋友,高高低低是人生,走到高处之时,留点余地给低处,走到低处之时留点余地给高处,这样的一生才可能快快乐乐。是花终究要开放,是叶始终要鲜绿,留点余地,你将会是个明智的快乐者。
02
先哲道:“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意思是当我们发觉被欺骗时不要立刻说出来,遭受欺侮时也不要立刻怒容满面。如此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襟,自然会使人感受到有无穷意义和妙处,而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帮助,一生受用不尽。
03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聪明人知道在谣言、变故面前应保持冷静,坐等谣言不攻自破,变故得到消弭和处理,这便是一种大智大勇。
一时的不顺,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雄心壮志。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绩或阻碍。面对挫折,更当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04
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超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 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05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无法接受自己。谁都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想生活在完美的世界中。我们总期望着自己更漂亮些、更动人些,因为美丽不仅带给我们感官的愉悦,还会让我们本能地自信。
做人要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我们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便多一点理智。表现得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纳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过程。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样完美,也不可能变成理想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直面自己的优点需要勇气,直面自己的缺点更需要坦诚、需要包容。
现实粉碎着我们的理想,也粉碎着我们对自己的梦。接受真实的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我们就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