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界通化分》这一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福。每个人都愿意求一个福,但福是怎么来的?福靠因缘来,这一章看似在讲福德,其实它的核心关键点是在讲关于布施的问题,布施是福德的缘起;请问,什么是布施的缘起?发心是布施的因缘。
努力是生命应尽的本分
布施是福德的缘起,但福德并不是布施的发心,福德不能成为布施的追求。把这个关系搞清楚,很多事都可以理顺。比如,工作努力,会受到表扬,要想受表扬,要先努力。但并不能为了受表扬,而努力,这就是发心。为什么要努力?或许努力,是生命应该尽的本分。
佛祖又一次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此处说的真正的福德多,有程度深浅的问题,如来看来什么是多?在福德无故。无,首先清净无为;第二无边广大。
清净无为。什么是无为福?身体健康,有吃有喝,就是无为福。但无为福是好享受的吗?享受不了无为福。
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萧规曹随,西汉时萧何和曹参的故事。萧何当年跟着汉高帝刘邦闯天下,汉高帝托附天下时,吕后问,萧何去世后,谁做宰相?刘邦说曹参可做宰相。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继位,第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为宰相,下令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萧相国在的时候的规矩办。然后他自己天天和属下朋友喝酒。
惠帝对此非常不满,责备曹参。面对惠帝的质问,曹参反问惠帝:陛下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圣武?惠帝回答:岂敢望先帝。臣和萧何谁贤?惠帝说:君不如萧何。此时候曹参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即明,今陛下垂拱天下,参能守职,遵而勿失不就可以了吗?
定天下时法令即明,你我只需干一件事叫守职。遵守职责,而且遵守勿失,不打折扣的去执行就可以。由此,惠帝时期,一系列的与民休息政策落地,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况。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盛世。
在今天这个时代,创新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在创新之前,能不能先追随再创新?创新要有依据。追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我。
铺垫与呈现
无边广大。和无边广大相应的是心有所住,如果心有所住,则有所缚。一点点外在的客观的困难,都会牵绊住行进的步伐,势必会受到很多的束缚。怎么才能突破束缚?回到缘起的根本。现实的生活会,告诉我们怎么用“无”。做事情,铺垫要比呈现的分量重的多,只要肯在铺垫上使劲,呈现即是瞬间的话题。不肯铺垫直接想呈现,呈现就会非常有限。
第二点,创造潜在机会的机会,要比拥有现实机会的机会重要的多。能有什么收获?别着急也,先种种子也。这样我们才能体会那个无边广大。还要提醒自己但凡心有所住,必有所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不必追求十全十美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都希望十全十美,叫因缘具足,事情才会实现。但真相是,永远都不会具足,都在创造十全十美的路上。什么叫色身?自身的威仪,叫大丈夫相和威仪相,我们求一个大丈夫相。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果说佛是我们追求的起点,如来就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具足色身十全十美,有没有十全十美?没有。没有十全十美的那个美,就是十全十美。
比如,人和人的审美不一样,有人觉得单眼皮比较好看,有人觉得丹凤眼特别好看,那到底是单眼皮好看还是丹凤眼好看?一个认为单眼皮好看的人,会认为这个色身是具足的,但另一个人就认为不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诸相,我们呈现的相靠什么?喜怒哀乐。内心喜的时候,面带微笑;怒的时候,就是生气的样子;悲伤时,泪眼婆娑……相和色身的关系,色相,高矮胖瘦,加上喜怒哀乐,就变成了外在的那个相。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永远保持喜悦,永远轻声细语,这是十全十美吗?具足诸相,并不是永远都是温文尔雅,都是轻声细语。无论是喜还是怒,是哀还是乐,它们本身并没有事非对错,而是要在合适的时机与之相应。叫应情应景。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只要问够不够十全十美?佛祖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没有十全十美。如果问是不是应该十全十美,回答也是“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全都加一个关键词——不应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品思。
在谈十全十美之前,有一个词局限和它相应。如果释迦牟尼佛不停的把十全十美,加一个否定的词来修饰它,也许和十全十美相应的,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我们的孩子有局限,也许局限,我们就可以用肯定来形容它。为什么?唯有用肯定来形容它,认识到局限,才可以突破它,超越它。十全十美,明天继续 与它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