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叉》
据说,
19世纪初,
一队拿破仑士兵过桥时,
因步伐整齐,
引起了大桥的强烈颤动,
最终断裂而坍塌,
致使很多士兵和市民落水而丧生。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关于共振的案例。
音叉,
搞音乐的人大都知道,
可以当做标准音,
以便于调试钢琴等乐器,
教学中也可以演示,
直接可以辨识共振的频率,
当然,
在医学上还可以鉴别耳聋的性质。
共振,音叉,
这种发生在物体之间的纯物理现象,
只限于同频,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具备一种频率或波段,
只要有一个振动,
其他的立马跟进,
所产生的能量巨大。
否则,
频率不在同一个调调上,
弹的再好,
也是对牛弹琴,
不会有任何反应。
生活中应用最普遍的例子,
就是微波炉,
利用了水分子的震动频率,
加热食物,
不仅耗能低,而且速度快。
共振不仅可以在物体之间发生,
人与人之间,
也会发生共振。
人活在世,
需要出世,
需要入世,
唯有不能避世,
现实中,
既有擦肩而过的人,
也有长期相处的人,
但不是谁与谁都能互生好感,
也不是谁与谁都可以心有灵犀,
讲究的还是眼缘,
再深入的解析就是三观,
至少也可以是爱好或者兴趣,
这也是一种共振。
据说,
人这一生大概要遇到2920万人,
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从概率论的角度分析,
遇到能够同频的人,
无异于彩票中奖。
这个世界上,
人与人相处,
一种形式是生活中的伴侣,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圆,
穷极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部分。
而那个能与你合成一个圆的部分,
就是那个知你懂你的人,
也是拥有同一个频段的人,
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最长,
还有息息相关各种诉求,
爱与被爱的诉求,
教育下一代的诉求,
孝敬老人的诉求,
利益均衡的诉求,
性的诉求,
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诉求,
……
复杂性超乎想象。
但如果两个人同频,
那要理想的多,
彼此相看两不厌,
就是发生争吵,
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
那个人不一定与你生活在同一个时空,
也有可能是早已作古,
神交古人就是这个意思。
人与人相处的另一种形式,
是工作中的合作,
虽然也复杂,
从维度上讲,
诉求点单一,
远比伴侣相处来的容易。
为什么说合作而不说是管理,
其实,
我们很多时候还真总是把管理挂在嘴边,
以为只有这样表达,
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事实上,
所有的相处,
都是合作关系,
仅仅是角色的不同而已,
彼此都是对方的资源。
合作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就是默契,
那种无障碍的沟通,
无损耗的高效率,
是组织方永不停息的追求境界,
依靠强加于人的方式,
是最无助也是最无能的表现。
但现实却时时给我们棒喝,
残酷的令我们怀疑,
在这个人人彰显个性的时代,
找到拥有共振节拍的人,
比之唐僧西天取经还要坎坷,
直到有一天,
才发现,
所谓的频率、频段,
有些是天生就拥有的
有些事后天增加的,
可至于表现出来的是哪种形式,
捕捉起来,
却远比物体之间的共振难了不知多少倍。
人世间,
一切皆艺术,
而最深奥的艺术,
却是每个自己。
——范家松
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