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未来课堂:讲述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导读:人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非人类动物同样也可以具有“有意识的情感”。 让孩子们了解这个真相,将有助于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动物,改变对待动物的观念,从而培养出“博爱之心”。
郭靖在蒙古大草原救了两只白雕,自此,每当有难时,白雕总能及时出现。
从金庸的描写中,白雕与郭靖的感情是十分铁的,甚至能情感交流、互诉衷肠。
在郭境的心中,白雕就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描述动物的一些行为时往往会用“本能”这个词来下简单粗暴的定义。
在这一定义下,使人们不再尊重动物的感受,甚至用动物做一些残酷的实验也没人在意动物们的感受。
那么,动物真的和人不一样,不具备“情感”吗?
让孩子们了解这个真相,将有助于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动物,改变对待动物的观念,从而培养出“博爱之心”。
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科学认为,大脑有数百亿个神经元连接,而神经元发出电子信号时,大脑就会产生诸如愤怒、高兴、郁闷、爱恨、厌恶等情绪。
有试验证明,当人产生各种不同情绪时,大脑中的某一对应区域就会发生波动,这个过程如果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比如人看到令他憎恨的事物,产生的电子信号就会传到大脑,刺激相应神经元,如果刺激激烈,就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引发心脏的收缩,促使这个人尽快离开令他厌恶的人或事。
这就是我们“情感”在大脑中的产生过程。
很多年以来,在宗教和权利的影响下,人们总是试图在神秘领域寻找“只有人是具备情感的高级动物”的证据,比如说灵魂、心灵等等说法,但都被科学证明是不存在的。
人只是生物方面的有机体,所有的情感就是神经元、电子信号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说测谎仪的运用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如果说这个理论是真实的话,那么人类就必须面临这么一个尴尬的情况:人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非人类动物同样也具有“有意识的情感”。
因为,动物也是有机体,以上人类的生化反应过程同样可以用到对动物的解释方面!
最近,我家的两只猫升级为猫爸爸和猫妈妈。
猫妈妈一有空就卧在窝里给5只小猫喂奶,照顾小猫,而不再象以前那样到处闲逛。人一靠近,猫妈妈就发出警示的声音保护小猫。
猫爸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都不在窝里睡,而有了小猫后每天晚上乖乖地睡在猫妈妈旁边的盒子里。
而且,猫爸爸和猫妈妈之间更为亲密的互动也是一大变化。
看着猫猫们这些行为,你能说它们只是一种本能,而不是“有意识的情感反应”吗?
2012年7月,一些神经生物学的专家联合签署宣言,指出“负责产生意识情感的神经物质并非人类独有,非人类动物同样拥有”!
2015年5月,新西兰议会通过“动物福利法修正草案”,从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备“有意识的情感”。
而且,在遇到虐待动物时,有更多的爱心人士站出来发出反对之声。这些都是基于“承认动物具备有意识情感”基础上发生的变化。
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说动物只有本能,而不具备情感,只不过是人类自身优越性之下产生高傲的错觉罢了。
这些知识是现在课本中尚未出现的内容,而不同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建立不同的价值观。
只有了解正确的知识,才能对事物有健全的认知。
比如说,当学生读了这篇科普知识文章后,就会认识到“动物是具备情感的,动物的生命同样具有价值”,那么由此学生大脑中的电子信号就会使其产生“爱心”的感觉反应,从而体现出 “博爱之心”的美德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