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璐瑾
到今年截止我已经有了七年的幼教生涯。在这七年的时光里,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幼儿。一类是:孩子特别的调皮,活脱脱就是熊孩子最好的诠释。班级里大声喧哗的是他,抢小朋友玩具的是他,家长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便放肆哭闹的是他。这些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感知和了解世界。另一类是:孩子特别的安静,安静到你都注意不到他,他往往都是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如果没有老师和养育着的要求他们时常是不愿意别人注意到自己。这一类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他周边人事物的疏离。这两类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其实与我们在他们的生活教养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那我们养育出一个不以自我为中心,又能积极参加生活的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呢?
我们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加入些仪式感。
在百度 搜索对仪式感的解释是这样的:
仪式感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把它和幼儿的养育联系起来。仪式感不但是孩子表达自己感情方式,也是对行为的规范,同时也能够提升孩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养育具有仪式感呢?
其实这体现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比如:
孩子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做到把饭吃完不要浪费,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慢慢的咀嚼,体会食物的不同风味。
有许多的孩子特别喜欢绘画,不过很多孩子在绘画的过程容易把工具弄得乱七八糟。对待自己的作品也十分的随便。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以让孩子做到不随意丢弃工具。作品完成后可以收集起来进行管理和装饰。
孩子在做各种各样这样的小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认真,有条理性,有规范,就是仪式感。
在这般的仪式感中,孩子能够学到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情绪的调节把控。
那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就是孩子一个人需要有仪式感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幼儿时期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模仿周边环境中的人事物来进行学习的。如果他身边的养育者随便乱丢垃圾,孩子会认为这种方式是得到认可的,那么他自然会学到乱丢垃圾的习惯。如果你想你的孩子在待人接物中有仪式感,养育者自然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养育者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要求孩子做到你想要的效果之前,规则要求需要你和孩子一起制定。并且在规则制定好之后家长也需要遵守,不能随意打破。
之所以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家长明白。有些事情你认为很容易接受的,你的孩子并不同样的认为。他会觉得很困难,也很痛苦。如果你们坐下来和他协商,他不仅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尊重,也会明白结果的达成是需要协商的。你不随意的打破,他会觉得规则是严肃与需要尊重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你不应该成为孩子的错误承担者。你需要让你的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去解决错误,而你能做的只有是助孩子或者是做些引导。
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呢?是因为让孩子去解决错误他才能够明白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起因,并且在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他才会有不同于错误的处理措施。同时让孩子如解决错误能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你的对与错都需要自己去承担。
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当他要去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能因为他年龄的原因去阻止或者去干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事前的计划。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难题等待他的请求,除此之外你只需要在一旁静静观察就好。
我们成年人总是认为孩子,不能独立的完成一件事情。其实这只是成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心理。抛开这些心里担忧,你会发现孩子完成事情的能力非同凡响,而且他们往往另辟新径。同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也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认同感。
养育孩子是一件讲究技艺的事情,仪式感恰恰是深化技艺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