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尝试阅读学习了《有效管理五大兵法》,整体读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难得的书,书中很多方法论的东西没有只浮于表面,而是可以落地执行,能够很轻松的对应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来的。
作者主要讲做这这十几年来的管理实践把管理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金木水火土。1、核心价值观,十二步骤,执行四步,管理四步以及领导三要素
核心价值观是最底层的原则,后面的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而核心价值观又是最难改变的。还有结果导向,没有结果就是没有做持续进步,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成长不安于现状,打破规则勇于创新。
书中有一章作者讲到“你的工作你是责任人,需要请示上级只是工作中的一个流程,请示没有回音既不催促也不行动只是在原地等待,这种工作方式是典型的渎职。
如果一个厨师请示主人晚饭吃什么,主人说要想一想然后忘记了,难道厨师就站在后厨傻傻地等直到晚饭时间到了大家无饭可吃吗?既然厨师的任务是帮主人做晚饭,怎么可以因为请示吃什么没有得到回复就让晚饭没得吃呢?当然应该自己把握请示回复的最晚期限,并告知主人,若届时没有得到回复,将按照自己的理解做晚饭。
这是常识,可惜现在回想起来,在之前的工作中,可能有时候我连这些最基本的常识都做的有些不够好。
在之前的工作中其实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件事情汇报给了领导,领导没有反馈,我有时候可能也不会着急的去催促领导。或者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领导可能正在思考这件事情,领导可能对此事有别的想法,领导可能···猜了各种可能性···但是其实最可能的情况是,领导把你这件事忘了,因为领导本身有各种重要的工作。所以,如果领导没有给反馈,不要一直在原地等,应该创造各种机会,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提醒领导,或者找机会和领导把事情沟通清楚。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本管理学书籍,不仅对领导者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普通员工有效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孙老师在书中提到要“聪明工作”。他说,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需要做现在手头事情的一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是一种什么状况?
那么,如何聪明工作呢?
第一,问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做的大量的工作是目的性不明确的,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不必要的工作上,如果把目的问清楚,我们每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应该有一半以上是可以不做的。”
之前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同事,每天都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周六日也要去单位加班。可是别人评价她的工作时只能说“经常加班”,因为她的工作效果不明显。所谓的效果,不外乎两条,业绩增长或流程优化。她工作是很努力,但是缺乏工作思路,有什么事情就干什么事情,谁的事儿催得急就先做谁的事,不问工作目的,没有按照工作目的对手头的工作进行“轻重缓急”地排序,所以她自己工作得很累,同事和领导对他也不是很满意。
第二,MVP方案验证可行性,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
先拥有,再优化,再追求性价比。“世界上的事情,欲速则不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问题,更是因为很多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人有能力同时兼顾所有的方面。”
第三,三段式工作法的小技巧
“把完成工作分成三段,先粗粗完成一段,然后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捡起来梳理一遍,再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最后成稿,是最高效的一种工作方法,也符合聪明工作中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的理念。”
我之前也活动方案的时候,也会有相关的小技巧,首先用最粗浅的语言先写出来,写完后我就放在一边。后来和领导、同事的交流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就把之前写的活动方案翻出来改,实际上我把整个文章架构都改了一遍。最后交给领导审阅之前,需要再改一遍,主要是精炼语言。这样一般都能够离领导的预期比较接近。
第四,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创新?
“创新必须围绕需求来做,没有需求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不解决需求的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凡是脱离了需求去搞创新就是“耍流氓”。”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满足了潜在客户的某个需求,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是天荒夜谈,是自娱自乐。
工作中有的人会用“创新”来解释自己的某个行为或提议,那么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人,不妨问问他,你说的创新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是体验,是品质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对不起,这个是伪创新,没有任何价值。
做好工作一定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先问目的,再用三段式工作法去执行,是我认为比较有效率的一种思路。
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本次阅读能够领悟的点未免有些浅,但是这本书有多次阅读的价值和必要性,因此后续我也会尽快重新阅读本书,并更快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