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在祭坛祭拜了上天,革除了殷商政权,接受天命统治天下,周王朝终于开始了。
武王意识到,殷商的国君帝纣虽已一命呜呼,但是殷商的残余势力还在,各国诸侯现在是盟友,但不代表永远是朋友。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稳定社会,安抚民心。
于是,武王自上而下,从权利核心向外围延伸,实施了一系列的稳定举措。
他先是把殷商的旧地,分封给商纣王的儿子禄父,此举深得商朝遗老遗少的欢心,也解决了自己管理上的一个难题。你的地界你自己管理,只要臣服即可。
考虑到殷国初定,百废待兴,武王派自己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殷国。两位弟弟总要有自己落脚的地方和身份地位,才可以匹配他们的职责,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于是,武王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管叔,姬姓,名鲜,周文王的三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的国君。管国,在商都王城以东,也就是现今的河南郑州。
蔡叔,周文王的第五个儿子,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蔡国,在商都王城以南,也就是现今的河南上蔡县。
既然是三监,那还有一监是谁?
百科上讲,武王封商纣王之子禄父于商都,并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按照东、南和北分为三个封区,交给管叔、蔡叔、霍叔管理,以监视禄父,成为三监。霍叔,姓姬,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第八个儿子,霍叔管理北方的邶地。这三监和武王都是亲兄弟。
那有人就说了,还有一个缺口在西边,谁管呢?别忘了,西部,那可是武王的大本营啊。有了这三监,足矣。
周初三监的设置,既监视了殷商残余势力,又安顿、分封了自家兄弟,武王的安排真是巧妙啊。当然,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谁又能预料,武王去世后,这三监不满周公旦摄政,竟然会挟持禄父发动叛乱呢?这都是后话,暂且放下。
为争取殷商大臣的支持,武王又命令召公把箕子从牢房里放出来,命令毕公去释放被囚禁的殷商百官贵族,还到商容的家里去表彰他。前面提到,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之位,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能照顾到殷商这些德高望重、身份尊贵的人,并把他们从牢房里解救出来,又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们的功绩,大家自然要感念武王的恩情,赞颂武王的贤德。
继封王、释囚之后,武王还把恩德播撒到了缺衣少食的奴隶身上。
武王命南宫括,这位有名的贤臣、文王四友之一,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鉅桥,是商纣王用于存储粮食的仓库。鹿台,就是帝辛自焚的地方,在朝歌附近,富丽堂皇,贮藏了帝辛搜罗到的大量金银珍宝。武王这一举动,怎么看都像是慷他人之慨。不过话说回来,宝贝无主,就像通货,到了谁的手里,就是谁的。武王就地取材,赈济奴隶,这一善举当然也会帮助他赢得民众的支持。
安顿了他们,武王接下来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命南宫括、史佚向民众展示从商王朝获得的象征权利和祭祀用的九鼎宝器和镇国玉器。有凭有信,这无疑是要向大家宣扬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史佚是谁?史佚原名尹佚,西周初年太史。在武王祭天大典上,正是他奉命宣读的策书祝文。
此外,武王特别关照了被纣王迫害致死的王子比干和在大战中为国捐躯的士兵将领。
他命令闳夭,这位西周的开国之臣,文王四友,给比干的墓地增填墓土,恭敬祭扫一番,还划定了墓地的边界,以彰显追思与重视。又命令宗伯和太祝这两位主司祭祀的官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以告慰亡者的英灵,鼓舞官兵的士气。
上面这些事情都做完了,武王才罢兵西归,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