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的老家位于武陵山深处的彭水县梅子镇,当地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混合居住,世代友好。
美丽的乌江画廊,在龚滩古镇沿山盘旋而上,便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山寨。
寨子多因山势而建,纯木结构,如山势陡峭,会在石崖边树立数根牢固的柱子,上面搭个小楼,便成了吊脚楼。
由于地处武陵山区,海拔较高,冬季较为阴冷。往往在修建木楼时会设计一个火铺,选定一个相对宽敞的房间,在地面竖立多根木墩,垫上厚实的木板,边沿留一个方形孔,四周从地面开始围栏,填上泥土,放上铁“三角”,便完成了火铺的修建。
记得第一次到爱人家,由于路途遥远,到家已是夜晚,岳父驾着摩托车来村口接我们回家。到家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个火铺,一排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草凳,上面坐着一众长辈,爱人依次介绍,由于初次和长辈及岳父母见面,难免腼腆,但是一看到那堆燃得腾腾的火苗,看到一张张映红了的笑脸,我瞬间融入了进来,融入了这温暖祥和的大家庭。
火铺在武陵山区由来已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大山里的人,尽管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家里也购置了电烤炉,但大家还是更喜欢传统的火铺。
岳母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土家族农村妇女,每年秋天便早早的准备了一家人过冬用的柴火,冬至一过便杀猪做腊肉,满满的挂满整个火铺,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儿子在两岁以前随外婆一起生活,小时候到了冬天,白天睡觉便放在一个竹筐里,里面裹好被子,放在火铺的一个安全角落,暖暖的,睡得倍香。经常换洗的衣物尿片等,也晾在火铺一边很快便能烘干。
火铺上有个铁三角架,到了冬天,一家人的伙食很多时候都在这里解决。做个鼎罐饭、炖个腊猪脚、炒个老腊肉等很多美味都在这里诞生。餐后孩子们会在余火里再烤点红薯土豆之类的加个餐,别提多高兴了。
火铺不仅满足着我们对温饱的需求,更是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链接。
到了冬天,亲戚邻里常常串个门,燃起一堆火,泡上一杯热茶,磕点瓜子,唠唠嗑,家长里短。一年的辛劳、平日的误会,都化作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到了春节,我和爱人会带上孩子,还有爱人的兄弟都会回老家陪父母住上几天,每每这个时候,火铺更是我们一家聚集的地方。围火而坐,大家都很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或谈谈一年来各自工作生活的情况、或谈谈新一年的规划打算,或什么也不谈,默默的轻松的坐着,只有火铺里时不时传来噗呲噗呲的火苗声。
火铺记载了太多山里人的故事,也有我们满满的回忆。每个人在这里感受到的都是温暖,每个人在这里都能蓄积能量,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