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十二岁,第一次这这样属于我俩的文章,写作让人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让人每一天都活得那么真实。
周五,女儿兴冲冲回家。
“妈妈,我第一次带队打辩论赛,周一比赛。”
妈妈:“哦,要好好准备。”(我是否应该夸张的露出惊讶?)
女儿:“我是不是只有周日才能看手机?”
妈妈:“是啊,这是我们订的规矩呢。”
女儿一边读小五一边写着东西。我隐隐感觉到女儿状态不太好,有点失落还是无助?
我走过去邀请她来帮我切菜,“宝,帮妈妈切一下莴苣呗,你切得比较好。”
她过来切莴苣,我去洗衣服。我说:“你看,你给我帮忙,我也可以做点其他的事。”然后过去看看她切的菜,说:“不错,这挺均匀的,比妈妈切得好。”切了莴苣又帮我切了西红柿。我说:“西红柿很熟练就搞定了。”女儿说:“很容易啊!”切完她带着小五去电脑那边了,查资料去了。
其实孩子提手机的时候就是想着查资料,不过经过氛围的调整,她也选择了电脑查资料。看来每个人都是会有办法的。我可以在前面的互动中表现得更热情一些。
晚上妈妈牙疼得厉害,吃了一点就去房间休息了。听到女儿和爸爸说辩论赛的事,还听到爸爸和女儿之间有辩论的感觉。
周六妈妈上沟通的课程,听到老师讲,孩子投诉最多的是:家长敷衍作业签字,对孩子的作业很随意。我反思:过往有过这样的情况,要做点改变。
周日晚上,爬在女儿床上,和女儿聊辩论赛准备情况,去同频倾听。女儿说对方反方都有哪些哪些人,对每个人做个分析,正方这边有哪些人,做个实力对比,自己这边占优势。还了解到对方会引用的例子,自己这边的例子。说自己有信心打赢对方。
我听后感觉孩子太关注结果,问:“这个赢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女儿:“赢了我读初中也有信心参加辩论赛,输了这是最后一次,没有机会了。”
我说:“嗯,这都是经验,去体验了就好。”
又说:“钟南山的例子可以用一用。”
女儿:“对,我看过。我等会写下来。”(很积极的状态,但是有担忧评判)
周一回来说辩论赛推迟到周二,晚上看到她在准备着,我又凑过去聊聊,她读了钟南山的例子,挺生动的。
我马上想起这次疫情的事。我问:“你知道钟南山在这次疫情中说了什么话吗?”女儿:“不知道。”妈妈:“人传人,就是他说的,我们全部人才戴口罩防护,不然就会像国外那样。是不是实话的力量?”
女儿兴奋极了。她立刻去修改论据,然后读给我听,我听后,心里被怔到了。
女儿又兴奋的去读给爸爸听,爸爸兴奋的要插话,被女儿说:“听我说完。”(有霸气)
今天回来,眼睛里闪着光。“妈妈,我们辩论赛平了。”
我说:“哦,怎么平了?”
“老师说的平了。”
我说:“挺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也有收获。”
女儿:“又来?”
我纳闷,“怎么又来?”
“老师也问了。”
“你怎么说?”
“知己知彼。”
“哦。在这个过程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是吧。”
我问:“你准备的论据都说的没?”
“没有,没有时间。我们四辩后来没有说完。”
“哦,为什么?”
“不知道。后来她哭了。”
“你去安慰了没?”
“她自己好了。”
“你是队长呢。”
女儿为这个比赛已经准备了四天,很辛苦了,还能和妈妈分享这么多信息,真是很感谢!
比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准备、练习、上台展示、结果的分享的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准备得很充分不是每一个点都能用上的,但是这些都是体验,每一个第一次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
我想以后可以称女儿为叶队长了,难怪爷爷说你说话语速太快,原来是为辩论赛而生的呀。
我想我们还可以一起去看看辩论赛的视频和相关的电影。人生路上这只是起步而已,更多的机会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