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们,是父母的孩子;而现在的我们,是孩子的父母。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对孩子的认识也不断的改变和前进。
年少时,看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养孩子,不是为了光耀门楣,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只是为了让我们心中的爱和热有一个释放的天堂。”心中久久澎湃不已,想着以后我就要给我的孩子无尽的爱和热,不要用太多世俗的标准来要求和束缚他。
成年后,我想的是要挣足够的钱,争取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权利,有更多的说不的权利。只有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不用为生计而工作的时候,才能够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想提供给他足够的经济支撑,让他生活的更自在。
随着年龄的成长,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么一种亲子关系的现状:母亲倾尽所有为了孩子,一切以孩子为重,为孩子的未来谋划担忧,真真是心碎了一地。孩子呢?每每桀骜不驯地顶撞、反驳,甚至是叛逆。你说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听话,甚至于不通情理?这是令很多母亲不解的心中的痛。为什么会这样?
直到我在书上看到了这样的话,付出感特别强的人,总觉得自己在付出,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她就会本能地想办法去排解负能量,方式就是索要,而索要的明显的形式就是唠叨。我才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你为了孩子付出了几乎所有,不自觉地产生出一种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你应该体谅我,听我的话,或者说是按我的意愿去做,这种强大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回馈的时候,就开始索要或者唠叨。对孩子来说,你几乎时刻传递出的信息就是“你欠我的”,久而久之就会不耐烦甚至是厌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之前我一直欣赏“蒙氏教育”,据说就是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不上那些一本正经的课,而是去公园观察植物啊,在草坪上嬉闹打滚;去动物园看动物啊,亲手喂小象吃萝卜,跟小羊追逐玩耍;回到教室里信笔涂鸦,画出来今天看到的花花草草、小动物们,或者是说做做手工,上上家政课,学习一下整理玩具衣物,怎么切菜、做饭、缝衣服。想着这样就是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包容,不去束缚他们,让他们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前几天看到了另外一些观点,大体意思就是说现在的高考状元大都是自己很厉害家里又好的,月薪好几万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费用捉襟见肘,道出了很多家长,甚至是很多已经很优秀的家长内心的惶恐:怕自己不够优秀,耽误了孩子。看到这里我就开始困惑了,是的,太随意生长了很容易不成器,年少时光的欢乐需要用漫长一辈子的困顿平庸付出代价;可是,一味为孩子付出太多,牺牲太多又很容易变成孩子嫌弃的怨妇。这可怎么办?到底怎样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才能既不束缚孩子又能孩子的人生正确的引导呢?
伴随着这种思考,观察了身边孩子成功,亲子关系融洽的妈妈们,我终于明白了:应该过好自己,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而孩子则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成长;同样的道理,当孩子长大,我依然有我的人生,我也只是在旁边静静地观看。在初为人母的这几年,我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放慢自己生活事业上的脚步,但不能停止。当儿子逐渐长大,我关注的重心要重新回到我自己的人生之中,我有我的精彩,孩子只是参与了我的人生,而不能成为全部。
身为父母的我们,没有必要殚精竭虑地担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自己耽误了孩子,怕孩子长大后会抱怨等等。我们或许羡慕过别人家爸爸有钱,别人家爸爸有权,可是我们从来不曾嫌弃自己的父母,依然很爱他们。相反,母亲的这种担忧和惶恐的情绪,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的迷茫,是会传递给孩子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因为爸爸妈妈给我们足够的爱,是我们一生追求更美好事物的源动力,与金钱物质无关。
想想我的父辈那一代,从农村到县城;我的这代人,从县城到城市;而未来我的儿子,不管是从城市到大城市、或者是其他地方,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传承、递进的关系:每一代人垫高一层起点。这种传承,重要的不是物质、不是金钱,更多的是这个家庭努力、勤奋、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