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说到,泰勒斯因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被称为哲学之父,然而其思想具有局限性。阿那克西曼德与阿那克西美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此两人据说是泰勒斯的学生,学界将此三人合称为米利都学派(以“米利都城”命名)。
上文结尾留下疑问——“水和其他的物质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如果水转变成土、土又转变成水等等,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进行互相转变(同时存在对立),这在逻辑上就否定了“水”作为本原的可能性。他认为水的存在仍需要进一步解释,因此提出本原是“不定”,是虚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且只有这一本原。它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元素,而是与所有这些都不同的某种元素,难以名状、无形无象,但天地万物都由之产生,并出于必然性而复归于它。简言之,阿那克西曼德用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对象及其变化。对于国人来讲,因与道家思想较为接近,此观念可能较能接受,如《道德经》第四章所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又如第十四章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其次,他还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即本原是如何变成万物的。他认为“不定”在运动中分裂出冷和热、干和湿等对立面,从而产生万物。这为后来的“辩证思想”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与老子的思想又不谋而合,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又如第二章所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阿那克西曼德只有一个神秘的句子流传至今——“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通过以上解释,现在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这句话了。(此处不正义可以理解为不完整)
阿那克西美尼同样关注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气”是本原,它通过冷却而转变为水,又通过进一步冷却转变为冰和土,通过加热可以变成火(一种极稀的物质)。他提出了稀散和凝聚的一对范畴,通过“气”的不同聚集状态形成不同物质,“使物质集合和凝聚是冷,使它稀薄和松弛是热”。阿那克西美尼在提出本原的同时,还提出了转化力(相互作用),这为后续的“运动”概念的提出提供了思路。并且,这一说法综合了泰勒斯与阿那克西曼德两者的观点,一方面保留了“不定”的无限,又保留了“水”的特性,使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实体。
然而,最后我们不禁还是要问,作为本原的存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本原是如何转变成万物,这过程有规律可循吗? 且听下文再叙。
米利都学派介绍到此为止,之后仍将介绍同时代的其他学派的思想(前苏格拉底哲学)。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