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终于消停了,准备试一款茶。诺,就是这款形状极具个性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云南普洱茶的一种,是傣族、拉祜族特有的一种普洱茶形状。制作竹筒茶的原料还是云南当地的普洱毛茶,只是并不压成饼砖沱,而是放进竹筒里。竹筒茶不是简单的把毛茶塞进竹子里,它从原料、竹子的选择到工艺制法上都有很多讲究的。光竹子就有毛竹,龙竹和香竹等不同种类。
竹筒茶的制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鲜叶放入蒸笼中,底部堆放糯米,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装入竹筒慢慢烤干;另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香竹内,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淳厚条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竹筒茶要好喝,制程要非常注意,尤其是干燥环节,稍不注意,就会毁坏茶叶本身的味道。
别人家的竹筒茶,都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这个样子的
一个大约也就装500克茶,一派楚腰纤细,嫔婷绰约的样子。而我朋友装的竹筒是这样的:
一根就是五公斤,十公斤!
甚而至于还有这样的:
几十公斤乃至上百公斤!放在那儿,托塔天王似的,顶天立地!我的手机都没把它拍全!简直就是定海神针啊!厉害不?个性不?粗犷不?豪放不?
反正我是服了!
前些日子,朋友说这茶也五六年了,拆一根尝尝吧。就拆了一根个头最小的,五公斤的帕沙竹筒。诺,就是它。
这竹筒,像个大炮筒子似的,腰粗体胖,为了防裂,中间箍了几圈铁箍,头上,很妖娆地蒙了黄绸布,用红布条勒着,猛一看,简直像农民起义部队——黄巾军!很有气势是不?
这“黄巾军”里装的是13年的帕沙春茶。
帕沙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乡的一个哈尼族寨子的名字,山高云雾浓,盛产优质普洱茶。
这个茶刚拆开没多久我就试过一次,醒得不是太好,也没留下鲜明的印象。
前些日子的一个周末,朋友又约去喝茶,临走,拿了两泡回来准备自己好好试试。
中午吃完饭,也休息好了,状态很好。
涤器泡茶。
因为抱了试茶的心态,茶具全都用玻璃器皿,不吸味,不串味。
250cc的玻璃盖碗,这款盖碗流口低,好用,不烫手,容水量也就不到200,放了9克茶。
干茶是这个样子的,条索紧结,遍披毫毛,芽头已经泛黄,迥然有别于新茶,毕竟已经六年过去了。
洗茶醒茶两道,基本泡开,看样子紧压的程度没铁饼那么瓷实。
洗茶两道,空气中飘出的茶香里混合着淡淡的竹香。
空杯香气有淡淡的布朗山系的味道,至于帕沙茶是不是这个样子,我无法判断——毕竟我不是很熟悉帕沙。但我能排除,它不是我所熟悉的南糯山,也不是班盆,更不会是老班章的味道。虽然,帕沙寨子建寨时间比较早,连老班章,新班章,都有可能是从它那里分出来的,但一方水土一方茶,一个山头一个味,它完全跟别的山头有区别——起码我觉得香气没有南糯山,班盆那么浓烈挂杯。
茶汤还是很浓稠的。但事实证明,玻璃器皿适合品茶,却并不适合赏茶汤。欣赏汤色,还是得白瓷杯子。
竹筒茶因为紧压,又有那么厚一层竹皮,转化不如饼茶快,好在这些“黄巾军”是在中原地区储存,中原地区四季转换分明,没有长时间的高温高湿,更有没有江南潮湿漫长的梅雨季,所以尽管它很粗壮,也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湿仓发霉的味道,也就没有锁喉感,喝起来,口感是干净舒适的。
头道茶茶汤甫一入口,饱满度还是有的,甘爽,清甜,帕沙新茶的涩,很不明显,苦,是在五道左右出现的,转瞬即逝。水路以轻柔细腻见长。
不知怎么地,喝着这个茶,我脑子里突然就想起一个名气不大但长相甜美清秀的女演员,吴越。
她没有像孙俪,刘涛那样重量级一线明星的霸气,却也自有一番清丽淡雅的味道。
茶大概泡了十三五道的样子,始水,树龄不算太大,肯定不到千年——如果闭着眼非说这是千年古树,我实在是说不出口,哪里来的那么多千年古树!
整个来说,制程中规中矩,这么大的体量,没有异杂味,已然大为不易。
一下午,好好喝懂一泡茶,感觉很好。回甘,到现在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