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忘日更了,随便闲扯几句是为更吧。)
一般这种的短假期,我是不太愿出去凑热闹看人后脑勺的,就在家里看看书,随心所欲,也不错。和昨天一样,东一耙子西一榔头,一天似乎很忙,却又好像也没做太多的事。
今天上午继续看陆陆续续中断的唐德刚的《书缘与人缘》,这本书其实很好看,里面记录了大量唐德刚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搞“口述历史“时,为胡适、张学良、顾维钧、朱经农、刘廷芳、杨振宁等人做口述历史采访时的现实情况和人物逸事,非常有文史价值,加之唐德刚号称”唐大嘴”,敢说敢写,快意恩仇,非常实在,再加之他文笔又好,所以读起来很是让人津津有味,痛快淋漓。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书名取得不太好,没啥文采,没有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也没表现出这本书的精彩。这是可惜之处。
最近我看书经常跑火,旁逸斜出。看到唐德刚谈胡适的两个儿子,我就好奇胡适两个儿子的结局。于是查了查他两个儿子的情况,虽然过去也看过一点,但是并不太确切,这次是搞清楚了胡适后人的命运了。
过去只知胡适有两个儿子,但不知他还有个女儿胡素斐,可惜5岁左右就夭折了。他的大儿子胡祖望美国留学,承父业也考入康奈尔大学读书,但是学的是机械,在美国的汽车公司当工程师,完全脱离了胡适的学术,他一直待在美国为主,所以他的一生平平安安,过着中上产阶级的生活吧。
而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则满怀有革命思想,不愿与”思想落后”的父母一起去台湾,而选择独自留在了大陆,迎接新生活。
以他的单纯,无论如何都预料不到他的命运。
可想而知,1949年后胡适是第一大敌人和汉奸,胡思杜无论如何积极改造思想、表忠心与父亲划清界限,都无法得到信任。最后他不堪受辱,自杀身亡。结局让人唏嘘。
与老子比起来,胡适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泯然众人矣,子不定一定如父。
胡适在对于子女的教育上也是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采取的是自由民主风格。子女想学啥就学啥,尊重他们的选择,所以胡适小儿子的悲剧,也可以说是自由的悲剧。如果当时他用老子的权力勉强把小儿子也一起带走,也许就不会有这种家破人亡的事了。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初期都要用暴力来清理旧的东西。个人在这种新旧交替期经常被无辜裹挟,成为时代的悲剧。
同时,我也为晚年的胡适扼腕叹息。大半辈子身名显赫、荣华富贵的胡适之先生,晚年在美国却过着非常失意和贫困的生活。他服膺美国一辈子,主张西化,最终他最失意的地方就是他最服膺的地方。
过去也常读点胡适的书。但是只是浅浅读一点,没有系统读过胡适的学术著作,但今日从唐德刚笔下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真实的胡适之先生,反而对胡适这个人很有兴趣了,有研究一下他的冲动。可惜精力有限,不知啥时有空可以专题研究一下。
他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一个时代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旧道德的楷模,一个新思想的师表,一个值得我们见贤思齐的人生导师。
读书这个东西真好,可以想见不同的人生,让我处一屋可以见天下。所以假期待在家里随心所欲读读书,也是一种最好的度假方式。
每天坚持用“季(羡林)氏写作法“,想到哪写到哪,只要写就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日记本
相关推荐
要断更了吗?
阅读 1268
突然想断更了
阅读 1524
觉醒者(二百三十八)——用心留言的好处
阅读 2181
文章分段重要吗?
阅读 3562
又见40万字
阅读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