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生物学里曾学过: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平淡的生活需要适当的刺激源。
生活在一个既定的空间,过着规律的生活,时常会有一种乏味厌倦感。这时候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让身体的各种感官受到一些刺激,出现不同的感觉,对生活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很多艺术或写作爱好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会觉的“钝感力”增大。决定到外面去写生或采风,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听听来自峡谷中湍急流水冲刷岸边岩石的撞击声、各种或低沉或高亢的鸟鸣声,看看拔地而起的山峰、悬崖上盘根错节的虬枝、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沙漠,闻闻来自大自然赏赐的最熟悉的泥土的气味和各种奇花异草的香味,感受一下和着水汽的清风拂面或者裹挟着沙粒的尘风划过脸庞……来自于大自然强大的信息量刺激着各种感官,产生的反射弧作用于大脑,激发了爱好者们强烈的创作欲望。重新回到原先的创作地,灵感忽现,思如泉涌,进入了新一轮的创作最佳期。
普通老百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时间长了,也有了一些倦怠感。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其他的城市转转。见识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人头攒动;享受傍晚时分坐在海边沙滩上咸咸海风的抚慰;欣赏边塞城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享受美食之都的各种美味佳肴;参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听听正宗的昆曲闽剧……换一换生活的空间,感受一下别人的生活。多种感官获得了外来信息的刺激,把效应传输给大脑,大脑皮层获得信号,在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珍惜当下,更有能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适度的刺激量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但当刺激量过渡时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中高考前的孩子们,思想心理压力都比较大,父母对子女的关心、鼓励和鞭策的语言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语言就相当于一个刺激源,在适当的范围内,能起到积极正面的鼓励作用:孩子接纳家长的建议,能按照家长、老师预订的方向顺利成长。但当刺激量过大也就是家长、老师不停的唠叨嘱咐时,就会出现:孩子生气、扔东西、和家长顶嘴吵架、厌学……除去孩子们青春发育期等心理因素,更多的还是来自外界的负面信息太多,过多的刺激必然会产生出“超限效应”(是指因多次重复,超过他人心理的承受能力,而使他人的态度产生逆反的现象)。
生活中刺激源无处不在,还有音乐、友情、苦难、恐惧、酒精等。合理利用,适度使用,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管理,都要尽可能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避免出现“超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