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擅长的伤你最深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想到了两周前的那篇文章,《能力强就是你的舒适区》,文章的大意是要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而不是在一个相对强点上固步自封;并且能力在底层上往往相通,当多维度增强,将带来超乎想象的链接与变化。
今天来把这个话题再细化。以逻辑为例,这是我们再怎么深入都不为过的知识吧;做PPT讲究逻辑清晰,汇报工作讲求逻辑递进,就连谈恋爱都恨不得做整体逻辑分析,最后评分得出结果来做判断(开个玩笑)。
但是,逻辑有可能把我们带入深渊。
那就是当逻辑与人性相连的时候。
逻辑带我们入坑
因为在工作中要接触到法律的缘故,在两年以前,“心血来潮”地报名了司法考试,想去体验国内最难考试,另外也是想了解一种知识结构。我的学习方法是买来了一本民法的讲解书,翻着翻着就翻不下去了,看过的知识也不明所以。现在想想,虽然当时也没有花钱报什么培训班,但却浪费了两个月宝贵的注意力,最为珍贵的财富。为什么当时学不下去了呢?是我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我想着要深入学习法律,那就得像一个律师一样,先得通过司法考试,有整体的知识构架和结构了,然后再选择其中某一门法律来钻研,咱通过司法考试了,专业了嘛。
事实证明这样做在一开始就错了,这偏偏阻碍了进一步的学习。开始的时候,太多的新知识扑面而来,要去了解知识的what,再去弄明白来龙去脉的why,但怎么也弄不懂。进而就不可能有去做事情,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how了。
这就是开始的时候我们太想有一个逻辑架构,但这个架构太大,没有足够的沉淀不可能掌握。而我们最初在what-->why-->what-->why-->what的死循环当中,无法自拔,再也无法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由我们过往的学习方式决定的吧,在应试教育阶段,学习是跟着老师,老师教会我们一个知识点,进而出题来加深理解,之后我们掌握了知识点,再做大量的题来应用知识,最后融汇贯通成了知识体系。并且读书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没有框架,老师说什么那就记住,不会先问为什么,因为自己是一片空白啊。所以那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what-why-how。
而现在呢,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很多的知识架构;却仍然在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当遇到一个新知识,自然会放到自己的知识系统当中,去验证与过去的知识有什么关系;进而就会去了解为什么这样。但是,有的知识和知识并不是一个世界的,就像编程,那是机器语言,总是用人类语言来翻译去思考自然很难学会。学习一门外语,总是用中文的思路去思考,但这完全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事情啊。那法律呢,至少于两年前的我而言,也是一门”新语言“。
逻辑与行动相连
在开始阶段,陷入what<-->how死循环当中时,做为情感型动物的我们,得不到及时而正面的反馈,便像肩上抬着一座山,沉重到无法前行。那不妨换个思路。
换成what-how-why的思维
了解是什么what,动手学习怎么做how,慢慢明白why。
拿学法律来说,去了解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法律是什么,假如是婚姻法,那先把婚姻法通读一遍(what),避免因工作只接触部分法条而以偏概全,进而去研究与工作相关的判决案例(how),再回头深入理解法条。当了解足够多的时候,思维当中就能够建立why的框架。这样再遇到婚姻法相关的问题就能够自如地解答。就此,一个what-how-why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知识也就此掌握。
----------------------------------------------------------------------------------------------------------------
以上,欢迎留言探讨。
有做编程的朋友可以来聊聊编程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