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个晴朗的午后,在日本神宫球场的外场席上斜躺着位光景约有三十的男子,晴空万里,生啤冰凉,久违的绿草坪上清晰地映出白色的小球。这是场中央棒球联盟的揭幕战,由养乐多燕子队对阵广岛鲤鱼队。第一局下半场,高桥投出第一球,希尔顿漂亮地将球击到左外场,形成二垒打,球棒击中小球时爽快清脆的声音响彻神宫球场。在稀稀拉拉的掌声中,那男子闪出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就这样保持无谓的冲动,开始在夜深收店后的厨房饭桌前挥笔,最终写就部两百页稿纸的作品,出人意料的成为第二十三届群像新人奖得主。从此,村上春树这个名字一发不可收拾。
日本著名作家吉行淳之介作为评委之一这样评价获奖小说,“爽净轻快的感觉下有一双内向的眼,而主人公又很快将这样的眼转向外界,显得漫不经心。每一行都没多费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而著名作家丸谷才一也说,“小说的处理方式有一种应该称之为日本式抒情的笔调。如果发挥得好,这种日本式抒情涂布的美国风味小说不久可能成为这位作家的独创,也会给文学趣味带来变革。”事实,的确如此。
即使是在诺贝尔文坛当中,作品数量如此高产且热销的作家也是屈指可数的,而村上春树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光是览其小说年表已是令人信服。
1979《且听风吟》
1980《1973年的弹子球》
1982《寻羊冒险记》
1985《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987《挪威的森林》
1988《舞!舞!舞!》
1992《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1994《奇鸟行状录》第一部 第二部
1995《奇鸟行状录》第三部
1999《斯普特尼克恋人》
2002《海边的卡夫卡》
2004《天黑以后》
2009《IQ84》第一部 第二部
2010《IQ84》第三部
2013《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2017《刺杀骑士团长》
就读者的反馈而言,只要翻开村上的文字,肃穆的悲哀与无力便会扑面袭来,“孤独”的力量即可呈现。明明令人不快,却又合乎情理,保持着称奇的魔力,久久合不上页。如何能够解读出“村上式孤独”,或者说读者为何能与之产生强烈的思想共振,这本《且听风吟》应该是束不错的手电光,通过它,我们可以找寻到逃离“孤独”的路。
小说一共分为40小节,第一视觉是没有姓名的“我”,以位二十九岁男人的口吻回顾自己近十年的生活,而这一切都缩影给了二十一岁那个短暂的夏季。
故事开始之前,作者用不超过两滴墨介绍家庭成员的状况,稍作留心,便能发现,除去战败后踩雷自杀和另一位忙于全国魔术巡演的叔父,以及一位死去的外祖母,对于作者的父母,是无从得知的。换言之,从伦理观念来看,这份“孤独”恰似天生地长。连逝世的祖母,留下得最多的话不是关心之言,而是“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故此,在小说27节,“我”果真做了噩梦,成为一只硕大的黑鸟,在森林上空向西飞去,而且身负重伤,羽毛上沾着块块发黑的血迹。这可能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要不然,小说1节中也不会提及“二十岁刚过,我就一直尽可能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因此不知多少次被人重创,遭人欺骗,给人误解,同时经历了许多莫可言喻的体验。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而“我”对此竟是缄默不言,绝对不语。此处,不免诱发读者共鸣,体尝到现实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微妙,只要是成长,伤害无可避免。反之,谁也不能直言未曾伤害他人,只不过,有人据理力争,有人绝对不语。为了表达,“我”在一位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成功走出沉默寡言的房间,开始试着说话。因为“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将寿终正寝”,这些零散的线索大概能拼凑出“孤独”的形状。《且听风吟》也好,其他作品也罢,都会有个明显的特点,便是作者从不喜欢把一件事讲得彻底,散漫不经的叙述,像是台日历。若有若无之间,总是存在紧密的联系,与其说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写作技法,倒不如解释为是深入骨髓的人生观念,“无常”,事情的不可预料,才使得“我”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染上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在小说31节处,有这么一句话“人们终究要各归其位,唯独我无处可归,就像抢椅子游戏没了椅子”,如此无心之言,最见真心。正是由于害怕“没了椅子”,小说中的“我”才与生活的世界时刻做出一副主动保持距离的样子。
小说人物极简,数着指头都能掰扯清楚。鼠和“我”关系要好,借着聊天的对白传达出价值观念,“有钱人都是王八蛋”,“要是没有手电和尺,他们连屁股都搔不成”,鼠在辛辣讽刺之余,也把自己连带进去。因为鼠父也是位有钱的富商,鼠便顺理成章的跟着变作有钱人。在东拉西扯之后,两人聊起小说创作,由鼠排斥将“性”带入小说为引子,设想安排场鼠和一名女人海上求生的故事,过程是女人拼命的游走自救,而鼠则优哉游哉地随波漂流,结果二人同时生还,奇迹巧遇,痛诉命运的不公。小说随处流露出世事无常,前女友的自缢,哈特菲尔德的自杀,那个再也找不到的唱片女孩,诸如此类全都归结于人生际遇的不公致使生活千差万别。
杰氏酒吧的老板作为毫无血缘的陌生朋友充当起小说中“我”的亲人,通过“我”准备离开时,招待我几瓶啤酒,还把刚炸好的薯片装进塑料袋递给“我”能够约略感受出关心的余味,可怜“杰”是全篇唯一从语言和行为上关心“我”的人,但就是这种关心,就文笔而言依旧清冷。很精炼,犹如一幅素描版的浮世绘卷,虽然人物安排极简,但是社会关系的构成无疑是完整的,除去家庭色彩外,每个角色都能代表类人物,还记得那位左手只有四根手指的女孩吗?感谢她的出现,好歹使《且听风吟》有了位看得见的女主,似乎也成为“我”走出孤独的希望。从一开始误会,到内心接受,后来发展为恋人,其中包裹着“真实”与“谎言”的影射。借恋爱的线索牵引出自己同女孩睡觉的经历,回忆中梳理出她们都无一例外的消失远去的规律,抛出“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作者总是想依托背景吐露事情的真相,而真相的结果不是丢掉性命就是消失不见。所以,作者应该是想在“喜”和“悲”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点,不宜过喜,也不宜过悲,那就只好“忧”了。
通篇小说严格上讲,很难找出高潮。慢条斯理地讲述风格,背后酝酿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还在于当村上每每提到同女孩睡觉的文段,按道理应该是荷尔蒙气息浓郁的场所。很可惜,作者都选择了平和的过度,保持着与我无关的距离,特别是最后左手只有四个手指的女孩在堕胎后回来寻“我”,两人躺于床上的对话,毫无金风玉露相逢之感,恍恍惚惚,“我”在“抢椅子”的游戏中再一次失去胜利的机会。
《后来》的歌词里有这么一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这首译自日文的歌曲倒是和小说《且听风吟》蛮贴切的。乍一看这简直是一本灰色轨迹,可是用心琢磨,还是看得出村上对于“孤独”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应该解读为负能量的抱怨,面对遗憾,困惑,应该有主动释然的胸怀,就像翻开书第一眼出现的句子那样,“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就如同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言“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该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最切实有效的手段”。此言,同小说中所描述的“村上式孤独”异曲同工。
无论如何,请相信,其实,你没有想象中那样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