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情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对于容易紧张焦虑的孩子,父母如果能扮演好“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就能有效帮助孩子解除内心的危险警报。
什么是“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在《轻推:帮孩子走出退缩和焦虑》一书中,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小鸡出生几天后,我轻轻捧起一只,死死盯着它的眼睛,模仿老鹰捕猎时的样子。放下它后,小鸡吓得僵住不动,开始“装死”。大约一分钟后,它才缓过来,重新活动。
第二次实验,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僵住,装死的时间延长到了五分钟。
第三次实验,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一只小鸡在旁边悠闲走动。结果,被吓的那只小鸡仅仅躺了几秒钟,就很快恢复,蹦跳起来。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当一只小鸡受惊时,它会观察周围同伴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其他小鸡也在害怕,它会持续恐惧;但如果看到同伴镇定自若,它就能迅速从恐惧中恢复。
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镇定小鸡”?
孩子就像实验中的第一只小鸡,当他们感到害怕时,会本能地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也表现出焦虑,孩子的恐惧就会被放大;但如果父母保持镇定,孩子就能更快地平静下来。
然而,现实中的父母往往比孩子更容易紧张。比如,我女儿刚上一年级时,面对人生第一次考试,我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她:
“她能看懂题目吗?老师不读题,她能理解吗?遇到不会的题,她会崩溃吗?”
结果,我在不安中度过了半天,直到看见女儿放学时自信的笑容,才松了一口气。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才是那只被吓到的小鸡,而女儿反而成了让我镇定下来的‘第二只小鸡’!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父母的焦虑很多时候是多余的。当我学会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女儿的成长挑战时,她也在这种稳定的情绪环境中变得更加自信。
警惕“反向情绪传染”:父母的焦虑如何影响孩子?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本来开心地和妈妈挥手再见,可妈妈却反复叮嘱、整理衣服、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孩子开始不安,甚至哭闹着不愿进教室。
孩子原本并不焦虑,是父母的担忧传递给了他们。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过度担心时,不妨先按下“暂停键”,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镇定锚”。
当孩子的恐惧“不合逻辑”时,共情比说教更有效
书中还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4岁男孩因为害怕海啸而拒绝去夏威夷度假。他的逻辑是:“夏威夷有火山,火山可能引发地震,地震又可能引发海啸……我们该怎么办?”
妈妈最初试图用“概率很低”来说服他,但毫无效果。后来,她改变策略,认真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恐惧:“原来你觉得这么可怕啊!”结果,孩子的焦虑反而减轻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的恐惧未必符合现实,但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与其否定或纠正,不如先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父母不需要完全认同孩子的担忧,但可以通过倾听和共情,帮助他们慢慢消化情绪。
总结:镇定不是“不担心”,而是“稳稳地接住”
“第二只小鸡”的启示在于——父母无需刻意做什么,只要保持稳定的存在,就能给孩子传递安全感。当我们自己先放松下来,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对焦虑。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紧张时,不妨深呼吸,让自己先成为那只“悠闲散步的小鸡”。你的镇定,就是孩子最好的情绪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