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一本好书值得读10遍,我自认一开始看这本书非常认真,并且做了很棒很详细的笔记,可时间过去了2个月,回过头来复盘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很多方法似曾相识,但不记得具体操作步骤。为什么?《好好学习》这本书的作者说过,新的知识不和过去的经验进行链接,很难快速内化。高效的学习应该是新的知识渗透到旧的体系里,不断发酵生长,最终改变思想改变行为,这才是书以致用。
日常生活中有些情景很常见:本来打算坐下来看会书呢,一会儿渴了,一会儿想上个厕所,一会儿又有约会了等等,好像永远有很多待解决的事情打断正在做的事情。更悲催的是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正事不断被推迟,反而最后在抱怨:时间过的真快!
一度我的生活背景音乐就是匆忙,脸上也写满了焦虑。虽然也有不断的行动进行化解,但是一个一个坏习惯总是想跑来刷刷存在感。最后结果无非是更加焦虑和匆忙,如果我没有学会正确的思考,那必然陷入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就像作者说的:我对时间流逝无能为力。这时的我往往无比自责。我无法管理时间,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明白了我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才算开始开窍。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心智就是过去获得的一切知识和体验的总和,就像心理学上说的”我是一切的总和“。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由这一点点的积累,慢慢越拉越大。
而积累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
但在学习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有的人选择直接去学,因为有没有用学了就知道了。而有些人基于同样的思考而不去学,因为又不知道是否有用就不去学了。等到未来有一天相应的机会来了,那谁更有可能抓住呢?答案显而易见。
可学习并不是我知道学习有好处直接就学了,人总是偷懒的,总想尽快知道结果的。想明白人对结果有多急切,看看大街上的减肥店标语:例如21天还你完美身材,7天排毒还你健康人生,等等。但很不幸的是:在学习上,速成绝无可能。
就像怀孕生孩子,没有10个月就是无法成长为一个健康婴儿呱呱落地,否则就是早产。而人之所以渴望速成,一方面是想要的太多,一方面是自己有的太少,然后对现状越来越不满意,越不满意越想改变,越容易陷入捷径的陷阱。看传销为什么屡禁不止?还有网络小说,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看这个耽误时间又无法带来成长,还是愿意深陷其中?就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现实渴望又得不到的呀。
而想要真正的成长并不是没有方法,有一个方法:就是接受现实。我离自己的目标有距离,现在的我够不到自己想要的样子,我需要时间,我需要历练,我没办法一蹴而就。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拿自己有的去换。举个最平实的例子:我目前月薪资3000,我想月薪资5000,怎么办?首先要想月薪5000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现在有吗?没有,那怎么样能获得与之匹配的能力?首先我可能会更忙,会加班。需要用很多现在休息的时间去换取工作上更大的进步。我还要勤加学习,多请教那些业务能力强的同事,拿我自己的资源去换她们的教导等等。
而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现实是:完美不可能存在。常把事情搞砸的人,往往是对所谓的做好全凭想象,做不好又不断找外部原因。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只有不断接近完美。
在困难面前,人总是恐惧的,为什么?因为接下来的未知。以前的自己就是这样的,面对自己搞不懂的就停下来,直到搞懂了再进行下一步。与其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如说是二。拿看书来说,很多概念第一章看不明白,但也许看到最后一章就忽然明白了。就好像,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不幸,可是非要问题解决了才能去幸福吗?拿世界上基本就不存在幸福了吧?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带着问题去积极生活,发掘生命中的美好,积极生活,乐观处事,是一种本事。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活得是有多么不现实,而时间是现实者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整天白日梦的人,时间最后带来的除了皱纹,除了越来越老化的身体,还有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情绪,带不来任何其他的东西。接受现实,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慢慢积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助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接受现实,那接下来还应该怎么进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习。而学习首先是要花时间的,时间怎么花,全书都在说这一个事情:和时间作朋友。那怎么样才能让时间变成自己的朋友?
我们都知道学习首先要有目标,其次要有计划,然后是马上行动。可有多少目标都是在还没有开始做就放弃了?而错误估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是失败的关键。
既然是学习,那一定是自己不熟悉的不会的,完成一个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往往会超过计划时间。目标一旦开始,意外往往接踵而至。首先要分辨目标中哪些是比较熟悉的哪些是比较陌生的,然后再去规划时间,立马行动。
只要开始行动,就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而在行动中一个人还会面临做不好,做错的风险。而我们很多时候拖拉着不愿意去做,就是不愿意去面对不确定和失误。但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很多时候恐惧于出错最大的原因在于:过分在意外部评价。而事实真相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只能说明他本人并不怎么样。真正事情做的好的人,给予别人的往往都是真诚的鼓励与建议,因为他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这段时间我的做事效率非常低。一个20分钟能完成的工作,我拖拖拉拉能搞上2个小时。导致真正的工作一直没有开始,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没开始?因为难。我几乎就是下意识的回避困难,好像有一个想法:这个问题放放就不难了,再或者马上就到deadline,到时候自己再想回避也得面对,也得做,还不如到时候再说,至于结果好不好,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很明显,这样怎么可能出来好结果?
这时候我想到了一位哲学老师讲的自由。她说:有些人认为自由就是放纵,做我所有想做却没做的事情,我做了才叫自由。这时候我们体会到的自由是什么?只是这一刻放纵的快感。放纵的欲望主宰了我们,我们为了欲望而放纵,这时候我们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自控。因为一切皆在我手,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我的欲望让我去放纵。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99%都是枯燥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往往都是1%不到。修炼掌控感,首先要自控。
言归正传——直面困难之后就是关注步骤积极行动了。为何说是关注步骤,因为想要的结果就在那里,关注结果不如关注达成结果的每一步行动,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去思考,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一个能完成任务的步骤上,最终确定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那结果才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有了步骤接下来就是做事了,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书中提到了并行和串行。有时候二个工作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例如泡茶,可以先洗茶壶烧水,然后准备茶叶。而不是茶壶茶杯茶叶都准备好了再去烧水。而在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时间切片是很好的方法。通俗点来讲就是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子任务,然后规定的时间只完成这一个任务,例如这10分钟我只做这一件事情,进而通过提升专注力,提升学习效率。
记录时间开销,能明显看出时间都去哪里了,培养自己感知时间的能力。就像《奇特的一生》里面的主人翁,他有超强的时间感知能力,同时也有超伟大的成就。时间开销记录的多了,就能很明显找到自己的使用规律,哪些高效利用了,哪些浪费了。这样看似我们一天也是24小时,但产出可以时普通人的很多倍。
总之,我们都知道: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学会,生活必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实践是学习最终转化为价值的根本。学习的进程也一定不是直线的上升,而是阶梯式的。在学习的任一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过量的积累,引起质变才会有突破。方法总是有很多,有了行动才算学了方法,而最后有了结果才算是行动有价值。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