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公司的广告刷屏后,我彻底关闭了朋友圈。
十几条状态拉下来,十多条是集团宣传,一条微商,一条代购,剩下各种美食、自拍、打卡、娱乐等日常。
从学生到工作,微信通讯录里的人越来越多,刷圈的兴趣却越来越低。
朋友圈本是了解朋友生活的窗口,如今我看不到任何生活的精彩。
储干培训,大家都羡慕我们店的,一来储干最多,二来“看你们朋友圈,过得挺好的呀!”
室友私下白了一眼:谁会把不好的放朋友圈!
哦,那些光鲜亮丽的照片是精心准备的呈现。
办公室里两位单身同事,每周末约餐。各种自拍+美食,配文好久不见,或是卖个萌:忍不住多吃了。
隔天上班感叹:哎,我什么时候才能减肥成功呢?
呵,你这样放任自己,能瘦才怪。
工作之余发展副业的微商大姐,朋友圈是各种角度的自拍,和拍着胸脯保证质量的护肤化妆品。
要是那些买她东西的人,知道她自己用的化妆品是从香港代购,会是什么表情。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我一闺蜜,她说:毕竟微信上加着领导。朋友圈于她,是三分风花雪月,七分战场厮杀,那些帮过的忙,开过的灶,总需要一个时间和概率让领导知道。
哦,朋友圈是她办公室斗争的延伸。
如果这是生活众生相,哪一种我都不想要。
生活不该这么刻意表现,不是吗?我们的幸福不建立在别人的仰望里,自欺欺人只是给自己营造美好的假象。十年后,谁又会记得你今天做了什么,只有你在回望一生的时候,才会发现生命的苍白。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看到的皮囊是镜头下的磨皮刻意,我看到的灵魂是生活琐碎和无趣。
在对朋友圈越来越失望的时候,我看到了J的状态。
她去了玉树。
她说,那里的山峦像凝结的海浪,刻着经文的石堆在岁月里风化,图腾和色彩的意义正在慢慢模糊。
她去看了藏剧,热心的老奶奶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解。老奶奶说:这是一个关于藏族人从生到死、从春到冬的故事,但只剩他们知道了。
下雨的夜晚,兔子来敲她的帐篷。隔天帐边是旱獭和灰兔打的洞。
她说:她一个学文学的来四千多米海拔做翻译,大概是为了亲眼证实高中地理课本。
总算还有那么几个人,让人想起生活最初的美好。
那是对生活真实而炽热的喜爱,对广阔美好世界的向往,不断追寻发现生命的趣味。
J是我的小学同学,当时玩得最好的两个之一。打开她的朋友圈,一年两条状态的频率,少到好像她忘了还有朋友圈这东西。内容要么是重要事情的记录,要么是重要人的感谢,总之,量少而精。阳光下的她,笑得温暖而美好。
印象里最深一次,她发了张截图,配了一个大哭的表情,然后感谢了几个人。点开一看,是复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
既震惊,又替她高兴。沉寂了大半年,原来她在忙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做到了。真棒!
震惊之余,太多感慨。我们在同一片城中村长大,多年后,她活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当时玩得最好的另一个同学W,因转校失去联系,辗转联系上已是大学。
有了联系方式,便迫不及待打开她的朋友圈,我想知道当初的发小这些年都过得怎么样。打开朋友圈,我笑了,每天至少一条状态的频率,至少6张图片的自拍。有时甚至多达3、4条。
她把私人生活一一展现,从最近胖/瘦了、感冒发烧,到感谢某人的水果,到网上几句鸡汤励志,偶尔还来个跑步打卡,但不到一周就断了。
这看似丰富精彩的生活,以一周到半月的周期重复上演,看多了也腻。
想到小时候,W人缘很好,好到去低年级,班上一半人都认识她,但如今看来,她的生活也就这样,来来去去就是剁手买东西,和闺蜜自拍。她的人生,定格了。
而J,这些年越来越远,路越走越宽,生活质量和格局已经大不相同。
有一次交作业。W没有完成,老师问原因,W支吾着说太晚了就睡了。老师转头问刚上来拿作业本的J:时间老人一天给你多少时间?J看了老师一眼,不疾不徐地回答:24小时。然后转身回到座位。
老师转头看着W,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别人能完成,你完成不了?
是啊,同样的24小时,十年后却是不一样的人生。W中专毕业,靠着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一家酒店当了主管。不能说不好,只是她的生活里就像她的朋友圈,乍看丰富精彩,实则早就止步不前。
J,高中我们同校不同班,偶尔碰到,总是一个人,匆匆忙忙,好几次,我都看到她在学校文化长廊背英语。高考后去了南京大学。巧的是,加上她的微信,也是在大学。我还在这座城市,而她申请了交换生,去了美国。
那几年是微信刚流行起来的时候,身边人疯狂的发着朋友圈,W的日常,吐槽客户的奇葩。J的发圈频率一度让我以为她把我删了。直到年尾,她发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灿烂街景和海边游玩的照片。我才知道,她过得真的很好。
当W继续在朋友圈卖萌,J用文字记录了历史悠久的费城。
我不想说谁好谁坏。毕竟朋友圈是自己的私人领域,我无权评价。但看着J的记录和一步步的成果,我很清楚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当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发状态,晒朋友圈,期待别人的点赞,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分给努力学习、专心工作?
别人的点赞有用吗?能换来我们做成这件事吗?
大学的时候和室友约图书馆自习,我考初级会计职称,她考会从。常常一抬头看到她趴在桌上玩手机,撅着嘴说:看不下去。等到我看累了,拿出手机看消息,刷到她朋友圈里艾特我前来自习的状态。我笑笑。
接着,她来得越来越迟,和朋友约饭就不来了,我只能一个人迎着晚上十点皎洁的月光走回宿舍。
看着图书馆一层一层熄灯,最后一群人走出来,每个人都形色匆匆,赶着回宿舍,我感觉松了口气,今天又是充实的一天。我想到了J,想到高中时在校园里她匆忙的背影。她是熬过多少个日夜,才能在此刻享受着地球另一边的阳光,看另一个社会的景象。
奋斗这条路,是自己的,更是孤独的。在看过半个多月校园孤独的街道和璀璨的灯光,我顺利过了考试。而室友的朋友圈里,自习这件事已经被淹没。
最后查成绩,室友看了我一眼,默默走回自己座位。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成绩是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那些一个人两点一线的日子,我坚持过,所以我此刻我心满意足。而她,兴冲冲地开头,草草收场,理所当然。看着奄奄一息的她,我无话可说。
朋友圈里,不少人晒成绩,大多数过了,少数几个感叹差个1、2分。一顺拉下来,那些稳过的,无不是泡过好多天自习室,沉默了好久了的,而那些整天在朋友圈生龙活虎的,他们已经没多少时间用来自习。
朋友圈就是一个众生相,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就会形成怎样的朋友圈。而那些朋友圈状态少得可怜的人,要么是不会玩微信的老人,要么是独自在奋斗的赶路人,他们忙着早起占座,忙着学习刷题,忙着朝目标前进,朋友圈于他们是多余的。
他们的朋友圈像法式甜点,量少而精,吃过一次,便觉人间美味。
1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