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潇    水


       你可能知道,《三国演义》原本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名字就能看出它跟《三国志》这本史书关系密切。

       这一讲开始前,咱们先来做个测试,《三国演义》里这八个著名段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苦肉计、华容道、空城计,哪些是历史上真有的,哪些是小说家虚构的?

      对不起,没有一个是历史上真有的,统统都是虚构。《三国演义》里还有大量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情节,击鼓骂曹、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单刀会之类,都是真假参半。

       那《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戏说了《三国志》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的通俗讲史版本,而是比《三国志》晚1000年的中国人,用《三国志》的基本框架和人物作为史料,进行细节填充,从而讲了一套自己的故事,是一次大胆的文学原创。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要变化?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这三个问题。

       很多人讨论两部书的差别,很容易陷入辨别历史真伪的大坑,这是很繁杂的任务,但在我看来,《三国演义》跟《三国志》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琐碎的细节差异,而是它从群雄逐鹿主题,切换到君臣大义主题。

      《三国志》只是讲英雄逐鹿,仿佛一场公平竞赛,《三国演义》则是刘备讨伐汉贼——也就是曹操,讴歌忠义之臣。

      《三国志》成书于公元三世纪末的西晋,它其实是三部史书《魏书》《吴书》《蜀书》的合集。虽然三本书并列,但开头是《曹操本纪》,《吴书》《蜀书》里的刘备和孙权,就只是“传”,显然是把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看作正统,蜀和吴都是给曹家当配角的,被曹家驱逐、征讨。刘备的定位也只是一个偏霸。更何况,魏国的主要对手其实是吴国,蜀国是三家里最弱的。

       但《三国演义》把重心放在了刘备这个三国争霸的落败者身上,书的核心是匡扶汉室、讨伐汉贼。上一讲讲到小说的核心内容,第二和第三部分,刘备和诸葛亮作为领衔主演就可以看出来。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你注意,《三国演义》最后一段的收场诗。

      这首诗核心的是这一段: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这诗里说得很清楚,曹操专权,使得汉室江山都归了曹家。而刘备和关羽、张飞、诸葛亮前扑后继匡扶汉室,是补天的伟大事业,可惜没有实现。

      《三国演义》跟《三国志》还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它是用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取代了大人物的韬略智谋。

      比如故事开篇,史书上有一段是袁绍、刘表联盟与孙坚,两派势力之间的战争,其实是政治竞争和远交近攻策略的体现。到了《三国演义》则降维改为虚构的大家抢玉玺,因为争夺玉玺而形成联合和战斗,而具体抢法简直类似小贩抢生意。

       还有,在《三国志》里,杨修是死于太子争位的问题,他是曹植最得力的竞选支持者,在曹操最终选择长子曹丕为太子后,就需要削弱曹植一系的势力,避免两个儿子因势均力敌而发生内讧。杨修之死完全是曹操的政治安排。但《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之死”,完全是一个曹操嫉贤妒能的故事。

       又比如刘备讨伐荆州,《三国演义》不谈地缘政治目的,而只强调刘备为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报仇,过程中也高调虚构了活捉和处死杀害关羽、张飞的凶手。这更像是民间帮派打群架的视角。

       对比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是大人物待在大人物家里,《金瓶梅》《儒林外史》是小人物待在小人物家里,而《三国演义》,是大人物跑去按小市民的规则生活。

       弄清楚了《三国演义》跟史书《三国志》的这两点重要差别,你可能就会想,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明明是曹魏灭掉了蜀国,刘备功败垂成,历史过了1000年,曹操和刘备的公众形象,怎么会发生逆转呢?大人物的谋略又怎么变成了小市民的生活呢?

       其实,直到唐朝,人们对曹操的态度,都是很中性的。唐诗里歌咏与曹操有关的铜雀台,只是历史风流云散的单纯感慨而已。

       比如王勃的诗“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只是感慨曹操曾经风光一度,但如今台上只剩白头歌女。杜甫还夸过一个姓曹的人是:“将军魏武之子孙”。显然是把曹操看作有面子的英雄。

       对曹操的口诛笔伐,宋朝是个关键。说书艺人和程朱理学完成了一次合谋。

       在北宋苏东坡的记述里,小孩听说书人说三国故事,当时叫“说三分”,他们听见曹操败就高兴,听见刘备胜就大喜。苏东坡说,当时妇孺百姓都认为曹操是奸,刘、关、张和诸葛亮是忠。注意,这个记述特别强调的是小孩和妇孺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苏东坡自己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依旧是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官方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苗头首先出现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虽然也用了曹姓魏国的年号来标识相关的纪年,但他在书中议论说,我这是不得已,实际应该是秦、汉、晋、隋、唐,对于三国时期,不得不取魏国,来记述三国之事。这是士大夫第一次表达“魏国”其实不算正统的意思。

       宋仁宗时期,是程朱理学创始人的程颢、程颐兄弟步入仕途的时候,他们俩用理学更加绝对地诠释了儒家的君臣大义。

       到了南宋初期,朱熹编《资治通鉴纲目》的时候,干脆用刘备的年号“昭烈皇帝彰武元年”,来接上一年的汉献帝最后一年的年号。相当于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他解释说,把刘备跟在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后面,是因为魏国是篡位而建立的,吴国是割据政权,昭烈皇帝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的后裔,才是名正言顺。朱熹提出来的这个观念,被简称叫“昭烈继汉”。汉昭烈皇帝是刘备的谥号。

       程朱理学既然要讲君臣大义,就要选择批评的靶子。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阶段的篡乱时代,一是曹操父子建立的魏朝乃至两晋南北朝,一是唐末的五代十国。虽然曹操父子私下对汉献帝其实很优待,乃至结为姻亲,比起后代心狠手辣的篡位者要和善得多,但宋朝人追篡乱的源头,是拿曹操开头,把后面当作效仿者。

       曹操落得这样,大约是印证了孔子那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作为“首篡”,被看作引发了后继的恶性循环。

       而且,朱熹强调昭烈继汉,他生活时代的皇上赵构应该很高兴。赵构自己没有儿子,他当然希望未来接班的总会是祖上赵匡胤的子孙,不至于是别的姓氏。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民间开始热起来的“说三分”,另一方面,是官方和程朱理学对君臣大义的高调张扬。宋代民间和官方态度一致转向,上下异口同声,一路推动着“蜀汉是忠,曹魏是篡”的主题,走到了最终《三国演义》成书。它不完全是创作者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荡的结果。

       而三国演义的大人物按小人物原则做事,跟它的成书过程有很大关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做过蜀国的官员,等到蜀国投降以后,在司马氏的晋朝,仍旧做着高官。他对于三国政权的君主臣子,具体政治和军事韬略是很熟悉的。

       从《三国志》发展到《三国演义》,中间很关键的一环,是宋朝元朝民间的说书人和杂剧作家们,最终由平民作家罗贯中整理创作而成。所以,三国故事是在说书场、戏台上丰富起来的,充满了市井智慧,跟陈寿的士大夫眼界完全不同。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还会详细讲。

       把《三国演义》看作是史书的通俗演义,你会觉得它背离历史真实,胡编乱造。意识到《三国演义》是利用历史原型进行文学创造,你才能真正理解它主题在历史中的流变,人物在流变中的丰满过程。甚至,由于《三国演义》的反哺,《三国志》里那些面目模糊的帝王将相,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的人格榜样。

        附录:《三国演义》最后一段的收场诗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选自知识服务平台得到课程《潇水讲透三国演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13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69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1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3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2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81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8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1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9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4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