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关于中国航空的电影快要上映了,叫《中国机长》
电影是根据2018年川航航班成功备降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如果你稍微回顾一下会发现,在某一个时间段,航空题材的影视剧,还是蛮火热的。
内地有聚焦机长和空姐的职业类电视剧《国际航班》《中国机长》《中国空姐》《天娇》等,也有主打特效的院线大片《紧急迫降》,港台那边也有《冲上云霄》《升空高飞》等。
甜美的空姐、穿制服的帅气机长,都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影视剧让我们知道,航空人员兼具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愁和特殊行业的高危高压。
在万里高空,需要机组人员协同,高注意力的完成飞行任务。在密闭的机舱内,乘客们的心理变化,行为言语,则需要空姐去体量,去安抚。
我想这世界上,对飞机感情最复杂的国家,当属美国。
911劫难,飞机冲撞的震撼,熊熊燃烧的大火,人群的呼喊求助,都让那个时代的美国民众感到了恐惧与痛苦。
随后大量的舆论与事实,都在消磨民众的脆弱的心灵。
不管是美国早期的“中东政策”被指责是911祸根,还是随后一连串,由美国军方主导的“反恐战争”,在征兵、士兵伤亡上对普通美国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人民对美国政府的信心,慢慢的减弱。哪怕是抓住了911头号主谋的本拉登,也挽不回民众对于美国政府的失望。
2016年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全美国多个地区发生了游行抗议。
而这一切表象背后,是民众内心深深的恐惧。
如何让民众安心,增加民族向心力,是一个很玄的哲学命题。泛泛的说,称为如何构建“主旋律”。是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主旋律”,美国也不例外。
但是,如何经营打造“主旋律”,也是一门学问。
简单直给,会被批评没有深度,深度挖掘,容易偏激跑题。
于是,伊斯特伍德导演出手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江湖人称东木(姓氏Eastwood的直译),年轻时是闪瞎钛合金狗眼的帅哥,演了不少大制作。最有名当属“镖客”系列。
上了年纪,演而优则导,作品水准也高,《不可饶恕》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宝贝》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
而耄耋之年的东木导演,发现了畅销书《最高职责》,这是东木导演要的“主旋律”。
《最高职责》是一部自传,讲述了萨利成为民航机长的经历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便是纽约“哈德逊河奇迹”。
2009年,全美航空公司航班在纽约机场起飞时,因为飞鸟撞击导致飞机引擎失控,机长萨利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机上全员获救,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一夜之间,萨利成了美国英雄。但随后,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却对萨利的判断能力产生质疑,并展开调查。
2016年,东木导演截取萨利这段经历,拍成电影《萨利机长》,全美公映。
这样一个没有过多特效场面,文戏一大堆,半传记类的“枯燥”电影,上映首周便登顶北美票房冠军,全美票房1.25亿美元。
大家看见了美国复兴的希望
萨利这个人物,魅力何在?
真实,真实,还是,TMD真实!
真实是最强的感染力!
机长萨利,面对事故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紧急迫降什么什么的。这些只是形容词,那么,要怎么体现在字里行间?
萨利在面对突发事故时,而是一直保持冷静,完成迫降后,协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乘客、机组人员逃离,在最后,面临着飞机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还要检查飞机舱内是否还有人未能逃出。来到医院一直在追问受伤的空姐怎样了。
这一连串的决定,动作,从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萨利的优秀品质,但是并不靠说,而是靠做。
行动是最真实的体现。
然后呢?所属部门的反应,也是真实的。
经过哈德逊河奇迹迫降,萨利俨然成了美国英雄,但是本着对事件的负责,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对萨利展开调查。
不少人会说“都这样了,很不容易了”,“你开一个试试”,“人能救回来就不错了,为什么揪着不放?”
如果从NTSB角度,调查并给公众一个正确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最真实的状态,不因为舆论导向而偏颇或者含糊。
面对NTSB的调查,萨利也会稍有抱怨
因为,一旦NTSB认定萨利操作失误,萨利将失业,失去保险金,没钱了,贷款还不上……
结尾,通过萨利妻子的话,告诉大众,同一架故障飞机,机长也是飞机里的一员,也和乘客同样面临着危险。萨利是和大家一样的人。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萨利的生活写照,有柴米油盐,有喜怒哀乐。
很多时候,作者并不愿意给英雄加一些“缺点”。
任劳任怨,无所畏惧等等,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但,这样的英雄,是精神失真,是和我们没有共鸣的“圈外人”。这并不代表什么“主旋律”,并不能给民众重塑信心。
而萨利,可以。
他走到人群中,就是一个挣工资养家的普通人,但是一想到这样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拯救我们,会不会觉得心里很暖?
如果再仔细想,你周围都是这样的“普通人”,会不会觉得不再畏惧,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
这是构建“主旋律”的技巧之处,一切以真实为基础,让观众看到身边普通人的大作为,相信自己的人物,回归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