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光是人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幸福岁月,这种美好幸福在于没有外在的家庭压力,也不要直面生活的压力,还有着一定的自由,给你自由去尝试和探索。
可是,身在其中却并不容易发现这种幸福美好,不然我们为何还总是习惯逃避,把时光的恩赐泼洒在荧光屏幕闪烁的虚拟上,为何还贪心地认为给的不够多,没有动力去起床,一觉睡到中午,连你自己都觉着活得无聊。
在听课这件事上,要多思考点,别稀里糊涂地就让资源与青春同归于尽,到头来,你读了大学却好像真的没读一样!
建议听好专业课和你感觉感兴趣的课程,专业课是你的谋生所依,你感觉感兴趣的课程是你的启蒙之师。
01 专业课
专业课的听课方法建议如下:
试听:一个专业课可能有不同的几个老师供选择,请别太相信教授就一定课上得很好,在经过自己的试听之后再凭借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授课老师。
曾有一次选择了一个名气挺大的教授课程,但是我去了一次就开始后悔,因为实在感觉这位教授讲的教科书上的理论种种并无什么精彩处,只能一堂课混混欲睡,到了下课猛然一醒已经可以滚走了,于是我悄悄溜走了,不回一次头离开了。
只看所谓名气来选择听课,你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常听有的人上了某教授的课后劝人不要再听这个课了,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不相同,你注意的未必是别人所关注的。
听与思结合:读大学当然已不是仅仅听课学知识了,如果仅仅理解为这样,那么时间有些浪费得有些可惜。
听是为了思考,光听没有任何意义,大学不是培养记忆的动物,而是培养会思考的人才,当今社会更是需要会思考的人,也只有会思考的人才能不断推进社会发展。
最好是听一次课就向老师提出他回答不了的问题,你做不到就别空有鄙视,武断的鄙视是鄙视你自己。
博览后听课:这点很难做,但很重要,听课是为了批判为了思考,不是为了记忆知识,所以你凭借什么批判?凭借什么思考?看教科书来批判教科书不是扯淡嘛!
去看“旁门左道”的书,大家都在书中吵来吵去,谁是谁非,常无定论,教科书也没说清楚哪些争吵,往往只列个一个好像真理的结论,那些有趣的争吵其实教科书很难告诉你。
比如,曾经以为美国最高法院绝对公正,可是事实绝不是如此简单,它逃脱不了人性与博弈。去看看波斯纳的书,去看看卡多佐的书,慢慢地就会发现有些事实的真相。
02 感觉感兴趣的课
我的大学让我感觉没有白上的很重要一方面是有一些让我感觉感兴趣的课可以让我去选择去听,这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而看似无用的事情上面。
这好比你什么都去吃点,你才能有能力去感知什么才是好吃的,什么才是你喜欢吃的,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醉的感觉吧!
这些课程是对你人生的一个启蒙,让你知道有用而无趣和无用而有趣以及有用也有趣之间的微妙,让你体会世界确实很精彩。
选课的标准:感觉喜欢。
千万别把这件事降低到无聊的地步,比如你为了学分多或者学分容易拿而选择,那样你就是把自己生命强加给功利,不留一点点的宽容让自己心灵休息休息。
对,感觉喜欢就好,到了社会上,你很少再能去自由尝试感觉喜欢的东西,别以为机会还很多。
有空去看看陶行知先生的经历吧!人家开始学习的并不是教育,后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就在教育。发现自己,真的很重要。
边听边判断:判断你为什么会感觉感兴趣,判断你自己希望探索的是什么?
别小看这些吸引你的东西,它们有可能是你今后人生意义的重要载体。
我选择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听着文学院的老师讲解文学作品的那些背后故事,我听着就真心感觉是一种享受,那些作品第一次被我感觉那么亲近那么自然。
我选择摄影课程,跟着教育学院的老师去欣赏摄影作品中的美感,也了解那些美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尽管很多年过去,但我知道兴趣依然保持在那里!
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说白了就是一专多能,有专长也博闻,这样符合创新的要求,孤陋寡闻或者死守一门专长想创造更好的很难很难。
所以,一专多能就是大学听课的指导,知识的融通与混合思考是大学中的你当深刻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