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跟学生一起读了契诃夫的四篇短篇小说:《套中人》、《醋栗》、《苦恼》和《鞋匠与魔鬼》。在课堂交流环节,同学们发言积极,对原著中的人、事、景、情、理等见解不俗,超过我的预期。其中,王祎喆、王博弘两位同学的发言条理清晰、思想深刻、文采斐然,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以为,他们的发言所展现的思维水准远超一般的高一学生,已不需要我这个老师的“指点”了。
当然,限于年纪和阅历,学生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尤其是对作品的“负能量”缺乏警惕和思考。这个时候,老师必须及时点拨。比如《苦恼》中人与人的交流难道真的不可能吗?《鞋匠与魔鬼》中对阔人生活的臆断是否合理?全文是否有道德说教的意味?
我注意到,下课前经我一点,学生或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思,或满腹狐疑。很显然,学生在思考——这就够了。
原著的魅力是能吸引住学生的,学校、老师应在顶层设计或课表中显现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为学生营造便于阅读的条件、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条路注定难走,但注定必须得走。
读书有什么难的?翻开书,读下去就行了。读多了,文史哲地理自然科学,视野开阔,思维灵动,不单对语文,对数理化生的学习也有好处。
在战争年代,战场上最生猛的话是:同志们,冲啊!
在考场即战场的今天,我“恤意鼓动”学生说:同学们,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