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01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天,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图画,让大家看图说故事。图的细节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当时老师点名让我讲。当我站起来的时候心里慌得很。
老师说给我一分钟整理思绪。我盯着黑板上的图画,大家以为我在思考,其实我头脑一片空白。
我记得在我说了第三句话以后,我卡住了,不仅嘴不动,身体也一动不动,像一根木头杵在座位上。
那时候我多么希望老师说一句“你坐下吧”。可老师偏偏要引导我继续讲下去。
老师尝试了几个提问式的引导后,我依然说不上几句话。最后,没办法了,老师说一句,我就跟着重复一遍,把故事讲完了。那个情形就像小孩刚开始学说话一样,特丢脸。
02
我读高一的时候,有一天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部影片给大家看,是关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纪录片。看完影片后,老师让大家发言,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当时我就纳闷了,这是地理课又不是语文课,说什么观后感嘛。因为我最怕口头表达的,所以心里祈祷老师千万不要点到我的名字。
真的应了那句“不想要什么就来什么”,老师刚好经过我座位,用手扣了扣我的课桌,“黄麦可,说一下你的感受吧。”
“这下完蛋了。”我心里想。我缓慢地且有点不情愿地从座位站起来,说两句就停顿十几秒,然后又说两句。就这样断断续续说了好几分钟才勉强完成任务。在我坐下的一瞬间,我用两眼的余光扫视了周围,同学们的表情显得极不耐烦了。
03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因为那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特别惨重,学校多次动员大家尽自己所能踊跃捐款。
我们班主任也强调说捐款是自愿的,但这次是重大灾难,希望大家都能捐多一点。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宿舍的四位女同学都捐了5块钱。别人捐得多的她们就劝人家没必要捐那么多,还说“有心就好”、“尽力就行”这些话。
听到她们在课室里说这些话,我觉得很讽刺,当年大部分人每月的生活费是500元左右,她们通常都有1500元左右。
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等到课间我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准备发表一番讲话。刚要走出教室的老师也站在门口听我“演讲”。
我讲话的目的是让大家踊跃捐款,希望大家不要借“有心”和“尽力”之名来敷衍了事,因为灾情十分严重。那一次我终于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远远还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到了晚上,白天站在门口听我“演讲”的老师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指出我讲话时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经常会重复一两遍,而且逻辑不够清晰,表达不够精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精准表达”这个概念。
一路走来,口头表达是我的一个死穴,而演讲更是我的噩梦。
故事后话
这是有关我自己在表达方面的三个小故事,也是我的“精准表达”主题营的复盘。你是不是会纳闷,这哪像一篇复盘文?且听我慢慢道来。
01
时间轴
主题营开营后,我们的指导老师山海先生就给我们看了柴静的一个演讲视频。山海先生分析了柴静的演讲,演讲里面用了一个时间轴的手法,按照时间的推移来讲故事。
我上面三个小故事正好运用了时间轴这个小技巧。
02
精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山海先生说他分析过柴静的那篇演讲稿,那篇稿一个词一个字都不能再删减了。上面的几个小故事我已经往精准方向去努力了。
03
细节描写
山海先生说细节描写会让人产生画面感。我上面的三个小故事也有意去增加细节描写。
04
讲故事
人人都爱听故事。不管是柴静、毕赣还是王德顺的演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故事。我也试着去讲了三个小故事。
05
讲好自己的故事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发生在自己或自己身边的故事,你更容易讲清楚,并且更容易打动人。
上面这五点是我在主题营学到的方法。在十天的打卡里我也有意识去运用上面这些技巧,并且获得了两个最佳和一个优秀。
我自知自己的文学功底很普通,很多老铁都比我厉害很多。可正如山海先生给我的一句评语:技巧永远比不上好内容。没有华丽的词藻,一样可以讲好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