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界限感?
界限感就像人体的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在我们和外界的无机环境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屏障,保护我们不易被细菌、病毒等入侵,当遭受一些外界刺激时,为我们机体内部反应争取一些缓冲的时间。
人作为群居动物,活于世间,就是活在各种关系当中。人与人、人与事件、人与环境。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他人、事件、环境隔离开来,给自己一些空间和边界,让我们能够喘息、能够反应,能够保护自我权益。
二、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界限感模糊?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酱缸文化,一直传递一种思想就是集体主义,要有大局观,要牺牲自我,服务大家。在大众面前毫无遮掩的表露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是不对的,是要被指责的,是该感到羞耻的。
血统里遗传来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以中国人普遍界限感模糊,总是把不关自己的事揽在自己身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由此衍生了许多烦恼。
我想到了我办公室里比我年长一些的同事,他们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他们的很多做法让我觉得我很不懂事,很不会关心他人。有时我觉得是我心里只有自己,想不到别人,是我该修正自己;有时又会感觉是他们做的太过了,反而让人不舒服。
比如办公室打扫这件事,明明白白分开了左右两边,排了值日表,一天两个人,一边一个人。有的老师来得早,早读打扫,有的第一节课打扫,前一个老师把自己那一边的地拖完,非要把另一边也拖了,导致另一个老师下次就得早来了,不然总不能让第一个老师一直打扫吧。
有时两个人相撞了,a拖完了他那边,b想从a手里拿拖把,a说:我帮你拖了算了,当锻炼身体了,b说:我来吧,我也需要动动。然后就是争来争去。a赢了,b只好无奈的说:那下次我替你哈。b赢了,a还要说:下次我直接都拖了算了…等等。
每次看到这种无休止的热情,我都觉得心累。作为办公室里的小辈,该我那天,我就不敢不都拖了。都拖了也就罢了,万一是第二种情况,我和另一位老师争,我嘴又笨,争不赢的时候,看着她拖地,我都不敢坐到座位上,要一直站着看她拖完才敢坐下,不然其他老师就会下来提点我,说我不懂事了,年轻人本来应该多干的,反而偷懒了。
比如我其中一个同事,现在已经是领导了,
每次和她相处,她的热情都会让我特别难受。比如在食堂吃饭,她会夹很多吃的,然后分给同一桌的我们,搞到最后她自己没有了。我们就很尴尬。然后又得分给她。
再比如,桌上又添了一个人,我说某样吃的很好吃,你可以去拿一点,她听见了就会把自己的给别人,别人再三说不用了,自己去拿,一定要再三又再三,她才作罢。本来很简单的事,我推荐,别人自己去拿,就结束了,她这样一弄,我就得停下来吃,另一个人就得再三拒绝,搞得麻烦死了。
类似的事情特别多,还有买单这件事也是。我和我们同龄人,一般都是AA,每次都是安安心心吃到最后再买单,一旦和另一波年纪大一点的老师吃饭,我就一直得记挂这个事儿,不然一不小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们就把单买了,我就只得记在心里,提醒自己下一次一定不要光顾吃,一定要一开始就买单。
表面上她们是自愿买单,其实心里都算着一笔账,你要是忘记还回去,背后就会说你。真不如和自己一样的人吃饭,简单干脆没负担。
当然时代在发展,文化在更迭,现在的零零后“自私”的特质,表现的特别明显。在不妨碍他人、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其实“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愿委屈自己,为自己考虑更多一些。这是爱自己的表现。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其实是好事。多少人忽略自己,看不到或者不敢看到自己的需要,委屈自己,一辈子为他人而活。
今天看《我和我的家乡》,虽然很感动,但里面还是一股浓浓的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主义。
一方面,没有这样奉献的人,就没有今天的国家。另一方面,从个人角度讲,英雄的个人苦难又让人觉得心酸。
我想到放假前运动会上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集体项目是二十个人,比赛的前一天,负责该项目的同学组织大家留下来练一会儿再回家,还特地问:有没有不想留下来要回家,请举手。其中两个女生是里面最拖后腿的,结果既没举手也没留下来练,其他同学很生气,第二天找我说这个事儿。
一方面我为这两个学生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感到生气,另一方面,想到他们是04、05年出生的小孩,我也能理解,他们觉得练的脚腕都疼了,天黑了,又冷,想回家也正常。最后还是教育了一顿,但我知道,光这样说,其实她们心里是不服气的,觉得自己还挺委屈的,光这样口头教育,是不可能让她们把集体荣誉放在个人利益之前的。
所以界限感这个事,无法像有形的物体一样,明确描绘出它的轮廓,它与时代、场景、个人感受紧密相连,有时,即便是超过了界限,如果自己想清楚了是怎么回事,也愿意去承担一些额外的负担,并且没有牺牲感,也没有必要划分那么清楚。
我们区分界限感,是因为很多时候,没有界限感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
三、如何判定自己的界限被入侵了?
身体是诚实的,感觉是不会骗人的。
当你感觉委屈、不舒服、难过,可能就是你的界限被入侵了。
四:如何守住界限感?
1.理解一个规律
人是由身体和思维构成的。身体永恒处于当下,思维却可以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若注意力停留在过去,与已经发生的事情去较真,让自己重复体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人就会抑郁。
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身体与当下的人、事、物发生链接,人是最舒适的。
注意力飘向了未来,就会为还未发生的虚假事件焦虑、担忧,人就无法安住于现在,获得平静。
当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当下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注意力在呼吸上时,更注重感觉;
注意力在思维上时,容易产生评判。
呼吸是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项运动。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实际是借助简单的方法,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把自己和过去、未来拉开一些距离来。
之所以要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是因为身体是记忆的载体。
它记不住具体的事情,但记得住当时的场域传递出的能量,身体携带着这些能量,从过去陪着我们一起走到现在。当遇到一些特定的具象事物时,身体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身体的感受,去倾听它要表达什么。
我们总是忽略身体,忘记身体,不重视身体的感受。
也许我们我们听到过“身体很重要”这个道理,觉得自己听到过就是知道了、理解了。但如果并没有这么去做,说明我们仅仅是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根本没有真的觉察到“身体很重要”。
2.分清三件事情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
老天爷的事情、
他人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
区分这三件事情,有什么好处呢?它让我们学会:
辨认界限感在哪;
学会放手;
学会谁的事情谁做主。
我以前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影响到自己。比如别人因为误会我而不理我、生气,我就会很痛苦,会一直回想和别人争论的那个画面,会不断浮现别人说过的那些话,然后让自己痛苦不堪,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
别人误会、别人生气是别人的事,别人选择以后不理我、不和我做朋友也是他们的事,我如果已经解释了或者道歉了,别人还是不改变态度,我就应该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选择,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是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不是我的事情,我改变不了,干预不了,就不要自寻烦恼,让自己沉浸在已经发生的事情(生气、不理我)或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疏远我、不和我做朋友)无法自拔。
3.知道三种反应节奏
人对发生的事件,一般有三种节奏: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我高中时期属于活在过去无法出来的情况。那时总是回忆以前的事情、做很多梦、没由来的流泪、怨天怨地、心境悲凉,抑郁的症状很明显。
我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是活在过去了,把所有不如意的原因都推到了别人身上,无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期待有一个救世主拯救我。这属于后知后觉。
我现在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接受现实。每当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我即刻就能想明白,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所以现在很少有生气的时候,顶多事情发生时有瞬间的负面情绪产生,但很快就能调整,这属于当知当觉。
有时接到某个任务,我凭经验就可以预料到我会遇到什么困难,我总是在哪一步容易产生放弃心理,我为什么会抗拒某些部分,然后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属于先知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