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对老夫妻,老头儿快九十岁了,老太太也已八十多,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本应在家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是俩老,家里人该更幸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老夫妻有七个儿女,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不喜农事,在镇上购一房产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小儿子在农村,常年夫妻俩出门打工,过年回家一次。五个女儿只有一个嫁的离家不远,其余四个嫁的很远,回家一趟飞机转火车转汽车得好几天。
老两口生了七个儿女,给儿子娶媳妇看孙子孙女,给女儿置办嫁妆,甚至最小的两个女儿上学上到了大学。可说是操劳了一生,总算是苦尽甘来,该是享福的时候了。然而现在却是大儿子家住一个月,小儿子家住一个月,每月到时间儿子儿媳就赶忙往兄弟家送,而女儿们也是很长时间才能回来看一次。几个兄弟姐妹为了照看老人的事争吵不休,达不成共识。
那么究竟是谁的错呢?
老夫妻年轻的时候很能干,老头子每天天不明便下地干活,老太太也早起给一大家子做饭,喂养家里的鸡鸭猪狗。而孩子们呢,也睡到饭好等着老娘叫吃饭。大儿子结婚后在老房子前面盖了一间平房分了出去,小儿子结婚后还是和老人住一起,只是分开灶台,也算是分家单过。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已出嫁。三女儿不喜读书,遂跟着嫁到单位上的二姐过,在其姐的单位嫁了。剩下的两个小女儿喜读书所以一直在上学,那时候升学率很低,因此落榜的两个女儿考了好几次,最后仍然靠花钱上了大学。老两口从早忙到黑,卖了猪仔,卖了地里的菜,加上姐姐们的赞助,总算是供完两个最小的女儿。也等着他们嫁到单位的两位姐姐帮助下,在遥远的边疆嫁了出去。老两口这一生不光是养了他自己七个儿女,还帮着照看三个孙子孙女。
前年,老头子因为年纪大的原因,腿脚无力,还有身体上别的原因,所以基本不能走动了,只能坐在轮椅或者躺在床上。老太太也因为年纪大很多事情不能做,最多能扶扶老头起来上厕所,给他端个饭喂口水了。所以将在外地看外孙的大儿子夫妇叫了回来与小儿子家轮流照看他们。
大儿子与小儿子商量后决定每家一月,轮流照顾,要照顾一个近乎瘫痪的老人他们认为时间长了,精力不够。大儿子家住镇上三楼,小儿子还住村里,每月他们租车将老人送到对方家,按理说也没什么问题。有人养,儿子们也没有抛弃不养。可儿子们每天只是给老人们一间屋子住,给他们一天三顿饭吃。在老人精神上很少照顾,理由是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忙,要忙着挣钱养活自己,没有时间在家陪着老人。女儿们认为养老是儿子们的事情,他们给老人寄钱,寄了多少不知道,有一次小女儿回来看望的时候老人把钱给小女儿让帮着存银行,有的让老鼠咬了,有的都受潮发霉到不能过验钞机。老人还是舍不得花钱。
矛盾在哪里呢?老人觉得很不幸福,每天他们都被关在儿子家里,身体不好出不去,儿子儿媳们只有三顿饭的时候出现,按时送来饭菜,其余的时候不在家,忙着做生意挣钱,或者在外打牌。他们告诉了女儿们,所以女儿们纷纷给哥哥嫂子们打电话质问他们为啥给老人做的饭菜不够可口,为啥将老人像犯人一样关在家里,不给精神关注。儿子们怪妹妹们不管供养老人,都只管着自家事,还这么多要求。整日争吵不休。
我们不难看出几个子女的自私与推诿,都为了自己的小家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老人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孩子,给儿子们娶媳妇还帮忙干活看孙子孙女,尽最大的努力供养了女儿上学,甚至七十多还去帮忙小女儿看孩子。
究竟是怎样教育出了这一堆不孝的自私儿女,我估计老人也不知道。只记得当年老头只顾着做地里的活,将儿女教养问题交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可以说对孩子们是宠爱的,不要求儿子们去给老爹帮忙干活,按她的话说你爹就能干了,你再睡会儿。家里活也不强求女儿们干,按她的话学习为主,不要耽误学习。在她眼里她的儿子女儿都是最优秀的。她能为了她的儿女们的懒惰找出各种理由。
我突然想到一句“慈母多败儿”。或许每位做父母的都一样,巴不得给孩子最好的,巴不得把什么都给孩子做了。可是这样的教育对吗?
究其原因,实在是难以表达,因为太多,子女的原因有,也不难看出老人的教育有问题。我们应该深思怎样才能避免教育出“不孝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