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小说的时间比较长,但阅读小说的量不是很多,对诗歌、散文更感兴趣,这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是很合拍的,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这些。而且读过的小说大多以感知为主,记住的情节较少,尽管当时沉浸其中泪流满面过、开怀大笑过、沉思想像过,但过一段时间还是描述不了具体的细节。老公和孩子逗笑:“中文系高材生、语文老师,这些情节都不能详细描述?!”“我读小说就如吃饭一样,虽然记不住每顿吃什么,但是吃进去都转化成身体各器官需要的能量了!虽然我没有记住小说的具体情节,但是我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强了,我的文学素养也厚积,我的共情能力也提高了!”情急之下也不知道怎么拉扯出这样的比喻,过后想想还算贴切。
上大学之前家里没有任何藏书,没有阅读过一本课外书,为了取得优秀成绩,每天以各类课本为主,上课听讲、写作业、背诵等全部的环节占用了睡觉外的全部时间。虽然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成绩是优异,但是问题也在大学里暴露出来了,课堂上,老师将神话的、现实的、奇幻的题材描述得栩栩如生,分析得深入浅出,徜徉期间享受幸福,但没有阅读课外书包括小说经历的我写文学评论成为难以攻克的一环,评论小说的内容几乎什么都不懂,东拼西凑,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向老师交差而已。我一度对自己的文学情怀有所怀疑,小说要么读不懂、要么读后忘前、要么记不住人物名字,我是怎么考进中文系的,又是怎么写出展示的范文的,考试中又是怎么写出几乎满分作文的,又是怎么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掩面哭泣、时而诙谐、时而深思的。
工作后,从事了教书事业,逼着自己不断前行。看电视剧时一些唯美画面、惹人的情节激发我阅读小说的兴趣,开始阅读感知《平凡的世界》《人生》《家》《春》《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三游记》等等,随着故事情节的拓展深入,沉浸期间也比较享受,却总觉得没有阅读诗歌、散文来得过瘾和痛快,特别对作家汪国真诗文有着从未有过的特殊情感和欣赏,这些不仅指引我上善若水、向前腾飞,也将其运用到各类课堂中、帮助很多迷惘困惑焦虑者展现出新的生活姿态。《谢谢春琴》是我记录的其中一篇。
如今,在半百人生路口,体验过人生的喜悦、快乐、苦难、辛酸,饱尝着工作的成长与经历、家庭的风波与平静、情感的没来由波动,心头不时漾起写作小说的涟漪,总想着记录下来,慰藉自己有趣浪漫的灵魂,分享出去,减少别人生活的坎坷、享受人生。
不知道为什么,总想把心里想的其中一件事以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寻找一些适合自己风格的内容,不断学习小说的起、承、转、合等知识,想以更好的状态、更好的文笔、更好的兴趣,写出更好的作品,给自己以激励,获得成就感、幸福感。若再有额外收获,便是锦上添花之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