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孩子睡觉,我们和她聊了家长会老师讲的东西。然后告诉她,咱们以后可以叫老师叫做老师妈妈。
不料,闺女马上摇摇头并且立刻质疑:老师不是妈妈,老师不能叫妈妈。
老婆立刻给她解释到,老师妈妈的意思是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帮助你,喜欢你的。
但是闺女还是摇摇头。
当时我还心里想,闺女咋这么矫情。嘿嘿,还是个小孩子。
今天我从聚会那里回来,我忽然意识到:闺女是对的,错的不是她,而是我。
怎么想明白的?
同理心,站在闺女的角度去想这个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么说是有理由的。正常情况下,孩子最亲的人一定是妈妈,从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然后哺乳喂养,成长,这个期间,母亲陪伴孩子的是最对的。也是最呵护她的。
她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妈妈,从小到大,只有妈妈可以陪着她开心成长快乐。
这个感情是上幼儿园之前已经积淀下来的,至少3年。这么长久的感情,妈妈这2个字无人可以代替。
老师非常好,亲戚非常好,邻居朋友 叔叔阿姨都很好,但是谁都不可能立马可以成为妈妈这个词的近义词。
谁都不可以。
妈妈是孩子唯一的,独一无二的。
所以如果任何词汇在孩子还不熟悉的时候,一旦和妈妈联系到一起。她是无法接受的。
在我们看来,老师妈妈就是一个词组。
但在孩子眼里看来,这是一个天壤之别。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我理解了闺女为什么昨天摇头。
她懂的其中的含义,还有感情。
而我,只是理解了这个词的表面意思。造词的不如实际体验的。
这点上我比不上闺女。
确实是我疏忽大意了。
昨天孩子的家长会,受益匪浅。
老师推荐了一本书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让我们家长一起学习。
老师说,既然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说一句老话,请大家也相信
爱,请深爱,信,请深信,
我们老师也会像家长们一样关心关爱孩子的。
这位老师,从事幼儿工作18年了,经验丰富。有一点大孩子的感觉。让人很放心。
她说的好多东西真的非常实用。
给我们家长学习到很多。
比如她举了一个例子。家长们千万别把老师妖魔化。
什么意思呢? 孩子 不听话,千万别拿老师吓哦唬孩子。
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老师就会管你,如果你,,,,,老师就会收拾你。
家长们,你们这么说,老师成了一个什么形象了?
在孩子眼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了啊。
看到老师的无奈,我忽然想到一个词,锚定效应。你给孩子什么指导,孩子真的会想到什么的。
比如 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说:幼儿园里,如果要是有人打你,你就打他,要是有人骂你,你就骂他。
你说你给孩子营造了一种什么幼儿园的氛围?
这无意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和世界,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如果家长没有感觉,可以这样换位举例思考。
如果你去的单位上班。你朋友这么和你说,要是单位有人骂你,你就骂他,要是单位有人打你,你就打他。
听完是什么感觉?
这简直是个地狱。
这样的世界根本不愿意继续待下去。
所以我们家长的行为和言语要给孩子积极的引导,而不是负面的。
我们真的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世界上,开汽车要考驾照,做律师要考资格证,做医生也要有资格证,但是唯一只有父母不需要任何证件就可以上岗。
父母这个角色我们没有做过任何系统的学习,但这个角色伴随我们终生。
好尴尬的一件事情。
今天和朋友聊,他是做培训教育出身。他给我讲了一个真实案例。
说有一个家长,实在管不了孩子了。就送到他这里复读学习。
孩子是个男生,头发留的很长,家长一直让处理掉。孩子不肯。结果领过来这,他二话不说,带着孩子就去了理发店。
孩子强忍泪水看着头发被剪了。但是只有过了2天,孩子认可了,没有怨恨这个朋友,反而和他成了很铁的关系。
为什么呢?
家长也很纳闷呢。
朋友倒出了答案:因为他理解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什么,需要什么,所有和父母拌嘴吵架争执的孩子并不是他们真的不懂事,不听话,叛逆,乖戾,青春期。
而是他们的需求不被家人理解,自己的需求被家人忽视,久而久之,矛盾越来越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成长的轨迹变化非常明显。
他说,这个孩子家长但凡多在孩子身上操一点点心,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孩子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他在我这一年也得花3 4万,如果他之前好好的陪伴孩子,他会剩下好多的钱和精力的。他和孩子的生活成长轨迹也要比现在好的很多。
这点我非常的认同。
我现在就是这样。
那天我处理孩子的 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表象,并没有看到问题,没有在乎体察到闺女的感受,对她的关心所以她不理我就很正常了。
今天晚上睡觉,她又开始翻翻折腾了。我实在受不了了,问她,不睡觉是不是有事情呀,想和爸爸讲?
闺女说:爸爸,今天我还没有和你们玩呢,没玩好呢,我不想睡觉。
这个是她的心里话,也是她不睡觉的原因。
所以我知道了理解闺女,理解她背后行为的一切内容的方法技巧了。
那就是倾听她的需要。
这个方法怎么学习?
嘿嘿,我先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