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用文字记录的习惯吗?如果有,请把这篇文章翻过去;如果没有,请读读我下面的文字,有所想法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居家封控的日子,不用考虑出门。每天除了读读写写,就是吃饭睡觉,日子也在没有感觉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年底。这波奥密克戎感染性特强,我也做好了中招的准备,但年龄大了,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在等待,茫然无知。于是想留下一些文字。的确,无论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能知道几千年前的好多人物和故事,都是因为文字留下了往日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在纸上随意记录的习惯,因为一个再聪明的大脑,也比不上一个烂笔头。可很多很多的记录,都在多次搬家的漂泊中遗失了,还有几本相册,想起来就令人伤感。庆幸的是,现在有了电脑,有了智能手机,存储极其方便,我也趁着这段闲暇,整理一下往日的碎片。
也可能八十年代的青年,都有一个很深的文学情结,但我并不清楚。直到我从2018年4月在简书平台上开始码字后,那种对往日情景的怀念和懊悔,对当下的正视和剖析,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让我一次次彻夜难眠,终于明白了我的文学梦,已经做了很多年。
“朝闻道,夕死可矣”,好在人生可以随时开始。如果你有动笔的念头,就请你开始行动起来。没有行动,再美丽的想法,都是零。
仔细想来,我喜欢文字的时间,可追溯到上小学期间。那是七十年代初,周围邻居凡是有砖的墙上,必定有我的蜡笔字。蜡笔是爷爷给买的,我六岁就被爷爷送到了学校,他不识字,把希望转嫁到了我的身上。砖是青色的,用蜡笔写上的白字很明显,什么“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等。现在知道那是涂鸦,但当时让我很自豪,爷爷送我上学时我念给他听,他经常高兴得把我抱起来。
四年级时,开始“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老师教我们写毛笔字。一次,老师给了我一张大草纸,说我的作文好,让我用毛笔抄好,粘到教室墙上去,我高兴极了。由于每张大字报中,都有“我校和全国一样,形势一片大好”字样,我也就加了进去,刚好满满一页纸。我的毛笔字本来歪歪扭扭,老师让我写过几次后,尽管字不好看,但笔画终究还是顺畅了。
在当老师之前,我是个很木纳的人,口吃得厉害,不爱说话,即使想说话的时候也尽量不说,用写。但从没和女生传过纸条,有过想法,可终究没敢。高考那年有预选这个环节,通不过就不能参加当年的高考。幸亏通过了,而且语文成绩还是学校理科第一名。我分析,这都是平常多写的功劳。
高中时的那个塑料皮的日记本,我现在还能有软软的感觉,可惜后来丢失了。如果还在的话,我的高中生活就不单是回忆那么乏味了,那种少年的青涩、青春的萌动、天真的梦想,都能让人实实在在享受一场穿越。
上师专的两年,是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我记得毕业时的感受中,我总结为“童话王国”。那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山大,也没有寻找就业的忧虑恐慌,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日子,走路时嘴里没有停过歌曲。我记了几本日记,写了好多看法,也有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初恋的冲动和人生的规划。毕业时我丢弃了所有的生活用品,却把日记本包在被褥里,通过火车站邮寄回了家,最后到了我工作后的宿舍。但后来也弄丢了。
读过好多名人自传,起初主要是被里面精彩的故事吸引,后来渐渐明白他们不只是写了自己,而是写了那个时代。可时代的变迁如流水一样,名人也大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我更加感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哀。比如我的爷爷,他虽然不识字,但也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民国时剪鞭子、土改时红枪会、推独轮车支援淮海战役等,任何一个平淡的故事,都能让今天的我们受益无穷。可惜没有一个字的记录。
周国平在《可爱的尽孝方式》中,讲了周光荣为他86岁“老妈”立传的事。他说,“老妈”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经历确实很平凡,但是她亲历的变故,艰辛、善良、达观的品质,却是她赐予子女的宝贵财富。
许多老人话多,但谁能去思考他们喋喋不休的背后,有多少留下记忆的渴望?我们去为明星做采访,为名人写传记,为什么不耐烦去聆听自己父母的人生心得?年迈的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赶快讲出自己的故事,也许明天就没了机会。
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平时伺候起居、病时殷勤探望等,只是在尽责任,不是尽孝。如果也像周光荣那样,让老妈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讲她教育孩子的心路历程,讲她现在最需要的和将来最希望的,我想,对于老人来说,绝对是另一种可爱的尽孝方式。
应该说,“老妈”有周光荣为自己写传记,是幸福的,可大多数人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们拿起笔,自己记录真实的自己,让每一段的日子都有痕迹。若干年以后翻翻看,岁月的脚印即使很乱,我们的心里也会收获满满。
现在我手边仅有的,是参加工作后,在一中的个别班主任日记,在实验中学和东漳堡的工作日志,和后来在电脑里保存的QQ空间。昨天我偶尔打开一看,记忆的闸门便再也关不住,往日的情景一幕幕闪现在眼前,全身充满着一种惬意和温馨,还有淡淡的失落感。
尽管我没有刻意去记开通QQ空间的时间,但系统清楚地记录了下来:2008年10月30日。那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故事?最想做的是什么?因为有这些文字依托,现在想起还是甜甜的。特别是里面清楚地写到,那天的第二天,是我41岁生日,我想起了在北面家,一件白酒没有够喝的情景。
若没有这些记录,你回头看你曾经走过的路,是不是心里空落落的,毫无依托?我经常建议身边的人,没事多写写,就是有个工作日志,也是岁月的印记。说不定什么时候你需要了某些事,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但有这些文字片段的记录,能使你展开中介性联想,你需要的东西,就会从记忆底层中抽拽出来。
前年到县里整理档案,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那份,尽管匆匆看了几眼,但上初中的入团申请书、师专的毕业鉴定报告、第一次教学实习的工作总结、函授结业表中老师的评语等,让我感觉穿越到了年轻时的日子,心潮澎湃。中午吃饭时我才想到用手机拍下来,可下午再去时就不见了踪影。也许是管理员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疏忽吧。
随着写作的字数增长,我越来越明白自己该要的和能要的是什么,日子也越来越变得从容。但我也明白,从容的最高形式是精彩,而能够成为精彩的都不是急于求成之辈。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足够的认知,能够扎实地走在想要的路上,也必将享受到途中的收获。
太多的时候,能摸摸自己的文字,咀嚼着往日的痕迹,就是让自己又活了一遍,该是多么幸运?
还是动笔留下自己的人生吧,鸿燕都想在泥上留下自己的爪印,何况人呢?对于我来说,有了这些文字,就是烙下了岁月的痕迹,纵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还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