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幸运,我只承认我比其他人更刻苦。在求学与治学的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有过无数次痛苦的挣扎,无数次艰难的抉择,无数次走投无路之后的绝地反击。读书对于我的意义,就是使我更深层次地认知自我,认知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职责与使命,认知我存在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路径。
从原始氏族走向原始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大的人类协作共同体,现实迫切的需求,人类需要一种站在更大视角范围内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文化,儒家正是站在人类组织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元点,起点,开始了探索和思考。
论点一、“管理”分为四种层级,第一是规范人的行为,这是维护组织秩序稳定而有序的基本需求,是开展社会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基础,也是人类凝聚更大力量改造自然的必然需求。中国儒家以“礼”来作为管理制度的起点,礼就是祭祀仪式,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上的分工,确定了界定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的最初级模式。
为什么要举行祭祀?是古人为了向天地,鬼神,先人表达内心的敬意与感恩,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认为一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都是“上天”赐予的,因此要以“祭祀天地”的形式来表达感激,同时祈愿上天给予更多的恩赐。
由祭祀活动中的程序,衍生出最初级的节制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这是管理手段最初的表现形式,具体涉及到人的站位,姿态,服饰,言语等等。祭祀的仪式,从天子扩展到诸侯,从上层建筑延伸到底层民众,各种层级、各种规格的祭祀活动,一层层建立了长幼尊卑的社会管理结构,让所有参与祭祀仪式的人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管理由此成型。
论点二、管理的第二个层级是满足人的利益。人类发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组成更大的协作共同体,以便开展和完成个体或者少数群体无法完成的大型活动,比如集体狩猎,比如修建大型的城堡,比如兴建大型公共设施工程。最有效地激发人类内在驱动力的绝不是强迫,而是利益驱动,因此在实现行为规范之后,高一级的管理理念开始出现,那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驱动杠杆的利益管理。
要厘清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问题,一个人进入一个组织体系,从主观意志上讲绝不是来为这个组织和体系承担责任与义务的,他一定是想要从参与和加入这个组织的过程中,获得有利于个体利益的。“唯利是图”,要么获得道德上的满足,要么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要么获得物质上的收获。所以作为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绝不是将本应属于管理者的责任与使命,强加到被管理者身上,而应该做一个换位思考,一切管理从满足个体的利益诉求出发,从满足人性需求出发,从而凝聚和激发个体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