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析文字表达的核心?如何更本质、更基础或者说更核心地掌握多风格多类型的文字表达?文字的本质可以推至语言至逻辑至意识,可是这太笼统,无法解释我们想知道的这个问题。
那么来举例:对比下残句“七八个天外星,两三点山前雨。”;诗篇《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词句“雨密密地斜织着”;文章《春》,其间有什么异同?
暂且总结在三个方面:行文风格、篇幅结构、词句结构。归纳为意旨、逻辑、语言,分别代表广义的文字的意图、思路、语言结构。显然逻辑和语言有所重叠,但两者层次、具体体现不同,又不可相互涵盖。
这里先引入一个连连看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本质、联系、发展。世界观解释着人从哪里来,即人的本源,核心问题是世界或人的本质;人生观解释着人是谁,即人的真实存在,核心问题是世界和或人的联系;价值观解释着人去哪里,即人的导向,核心问题是世界和人的发展。
人的三观是人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规律性构成。也是人的意识与本源的世界物质的联系。可以类比人的三观看待文字与意识的联系,文字的规律性构成。
进一步归纳文字的核心:逻辑是本质本源;语言是联系实在;意旨是发展导向,分别体现在行文风格、篇幅结构、词句形式(改自词句结构,区分篇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