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的北京,太阳依然炽烈,信步走到颐和园。
因着历史老师的职业病,每次行走景点之前总是先要上网搜集一番然后按图索骥,每次的游览不走完图中的要点,心里总不免遗憾。计划是明确了,但是缺少了意外的惊喜。这次决定不求圆满,跟着呼吸和感觉,感受这座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
从北宫门进入,走过苏州桥和后湖,不作停留,只朝着万寿“山”而去。北方的山在南方人的眼里,一定是必须打上引号的。诸如还有香“山”、景“山”,那日与小朋友聊天,说到他那某名公司的老板, 居然以每周爬香“山”为荣。每每此时便想起老家的那些个“坡”,可见客观的真理确实是不重要的,我们所谓的真理只是自己心中的“真理”,是自己所属文化中的“真理”。
果然十多分钟就已经登顶了,佛香阁里依然少不了的信男信女们,不过在慈禧拜过的阁庙里烧香有种奇怪的感觉。但眼前的风景是不错的,昆明湖就在眼前开阔地展开,这是北京湖海里最有南方感觉的大湖了。蓝天骄阳下地黄色琉璃瓦和屋檐上地小兽显示着特有的皇家气派,四大部洲群建筑中高高耸起的喇嘛塔,则增添了无限神秘的感觉。最有感觉的自然是被称为“智慧海”了,在这里,总有神秘的山风驾到扑来,真有点感受到”智慧如海佛法无边“。但我是敬佛不拜佛的,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普世的u在尊敬但不盲从,也是另外一种敬畏吧。
下了山,偌大的昆明湖就在眼前,从这里开始信马由缰,走完一圈,赶回十七孔桥看黄昏日落。
穿过荇桥的东西牌坊,便是那座著名的石船——”清宴舫“,每次看见它总是会联想到宝玉发痴的情景,又想象着若是雪中的模样一定更有感觉,这是颐和园里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本在乾隆年间修建,原名石舫,但是因为1860年那把烧过圆明园的大火,颐和园同样未能幸免,佛香阁、石舫都曾经毁于一旦,若不是晚清慈禧太后动用了海军衙门的银子,也没有今日的颐和园了。重修后的石舫,内舱被改成了西洋游轮的模样,光绪改名,取”海清河晏”之意,只可惜,那只是年轻的皇帝一厢情愿的热血罢了,戊戌政变之后的光绪帝被囚禁在了颐和园的玉澜堂,园中风景依旧,只是皇帝心中的悲凉,如秋风乍起,一日凉过一日吧!到是慈禧,依然时时坐在那石舫里,摇着扇子,茗茶听雨,假装天下依然太平。
只在湖边慢行,途中的建筑一概不入,但长廊一定还是要走的。乾隆算是历代皇帝中的大孝子,为了母亲大人不遗余力,这长廊便是其中的明证,为了让母亲游览是少受风吹日晒雨淋,乾隆命人修建了这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273间长廊,长廊之间有亭相接,蜿蜒在湖边,自成风景。最妙的是整个长廊的木制斗拱,没有一根钉子,这是只有中国老祖宗才有的绝活儿。走在绿柱朱阁长廊里,清凉幽深。走在长廊里欣赏一幅一幅的彩画是另一种享受,除了花鸟虫鱼,偶尔带领游人的无证导游随手一指说这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情节,又指着说这是“长坂坡孤身救主七进七出”的赵云长,才发现这是一条文化长廊,仔走一趟可以概览完中国各种神话传说、文学名著,可惜我等,只能走马观花了欣赏人海了。偶尔累了,坐在湖边,听一听涛声,便是久违的享受。
路过仁寿殿的水木自亲殿,正在维修中,于是绕道而行。这里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出处,稍作停留是因为殿里有中国首条皇家电话专线,是1908年慈禧太后命人架设的,从水木自亲殿通往西苑,据说是为了方便与外务部的联系,也说是为了控制被软禁的光绪帝,上次进去看过里面的电话是名牌,西门子的只是这电话线架了三个月后,光绪与慈禧先后病逝,这电话到底有没有通过话,就成了历史之谜。慈禧其实是比较排斥洋玩意儿的,居然有这么赶时髦的一出,到时难得。
绕过荷花池,佛香阁的群建筑转到了湖对面,依山而起,十分耀眼。走不多久,便是著名的十七孔桥了。孔洞左右取九,其意自明,桥连接着湖中间的南湖小岛,旷阔的湖水因了这桥的点缀,不仅多了灵气,湖水也显得迤逦多了。十七孔桥长150多米,据说是金水桥的5倍,据说是仿卢沟桥建造而成,自然少不了桥头柱上形态各异的石狮,但这里的石狮比起卢沟桥却是更多,有544只,而且形态各异。可惜为了赶在落日前回来,没有上桥,错过桥上的风景只能等一下次了。
颐和园的桥极多,各有特色,但这次只求偶遇,走过十七孔桥,到了南如意门处,看见了绣漪桥。它是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据说当年是帝后们从西直门经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因而建造成高拱形单孔桥,供帝后的大船穿行,汉白玉的拱桥在倾斜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西堤了,下过江南的乾隆几乎把这里变成了西湖苏堤的翻版,岸边的垂柳,外湖水里的映日荷花,远处是若隐若现的西山和玉泉山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女子采莲的意境。不过西堤是蜿蜒曲折的,堤上六桥相连,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豳风桥、玉带桥和界河桥,除了后两座,前面四座都有出处,比如豳风桥就出自《诗经.豳风》,显示出帝皇们对农桑的重视。走到玉带桥,夕阳已经西下,同样是汉白玉的高拱石桥变多了一份神秘。终于可以坐下来看看远处的风景,还有同样看风景的其他人,从桥孔里看过去,内湖的水面,湖心的绿洲,成了定格在画框里的风景画。
歇过半晌,开始返回,夕阳下坠的速度也在加快,岸边的人们渐渐成了剪影,有年老的夫妇静默坐立,有年轻的恋人相互偎依,有端起相机等待夕阳消失在山巅的男子,也有在夕阳里将自己站成风景的女子,都成了这夕阳里的风景。我也一路狂奔,终于在夕阳落下前回到十七孔桥。
湖边的椅子已经被抢购一空,于是选择了一处湖边的石头坐下来,夕阳洒下的余晖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汩汩的湖水声和秋蝉的鸣叫成为黄昏落日的序曲,走动的人群渐渐停了下来,画面片刻的静止之后,夕阳从西山的上空庄严而快速的谢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丝毫不眷顾众人的依依不舍。暮霭降临,山峦的边缘镶嵌成粉紫色云彩的装饰,十七孔桥在暮色中也端庄起来,只留下湖边的人们想象和回忆。
与这夕阳一起告别的,还有我这七年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