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特喜欢看书。
父母都是农民,整天在田间地头忙活,一年四季不得停歇。即使他们这样勤快,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根本就没有给我买课外书的闲钱。家里是有些书,记得很清楚,大多是《毛泽东选集》,书里面夹了好些母亲做鞋用鞋样。一有闲时间就翻书,年龄小认得字不多,几乎看不懂。但不知为什么,我就是爱翻,喜欢书里面的味道。
我母亲几乎没上过学,大字识不了几个,但她对我看书却从不反对。我父亲呢,初中毕业,在当时还算个文化人,他对我看书,打心眼里高兴。有时候,他从外面回来,变着法儿从衣兜里掏出一些旧书给我看。不过,往往这个时候,父亲总是有条件的,他要我去放牛。只要有书看,放牛我一百个乐意。
随着年龄增长,我识的字越来越多,家里的书根本满足不了我看书的欲望。于是,每一次父亲上街,我啥都不要他买,只需给我买一本书。这样的愿望,父亲基本上都会满足我,虽然有时候母亲埋汰父亲乱花钱,但她也仅仅只是唠叨几句而已。记得父亲给我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岳飞传》,花了四块多钱呢,这个钱,对勤俭到刻薄地步的父母亲来说,算是对我读书最大的支持吧!
父亲一年也上不了几次街,我看书还得想其它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村子里谁家藏书多,就到谁家蹭书看去。我们村是个小山村,村子里共有李、杜两大姓。杜姓在崖上头,李姓在崖下面。记得当时蹭书看最多的是村头姓李的那家。一有时间,我就去他家,他家的李奶奶特慈祥,一见我来,就拿出家里的书,让我尽情地去看。李奶奶做着针线活,我看着书,往往看得入迷忘了吃饭。有好些次,就在李奶奶家蹭饭吃。
少年时代,家里日子过得艰难,缺吃少穿,物质享受匮乏,但极其幸运的是我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让我的精神世界有了色彩。那时候的我,不觉得生活的有多差,不觉得日子有多难熬。相反,年少的我,总能从书中找到生活的美,对所有的一切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一点,对我一直影响到现在。
上了初中、高中,我读书的愿望更为强烈,所读的书更多。现在想想,我所读的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来自这段成长经历。初中受好友影响,看连环画,听评书连播,读金庸、琼瑶的书。那时候,学生读书可没现在紧张,常常有时间看课外书。正因为这样,贫寒的日子因为有书看,竟也过得有滋有味!高中在千中上的,学校有图书馆。一有时间,就去借书看。有时候,也去街道里的小书屋租书看,一天两毛钱,用这种方式,也看了不少书。
爱读书,就想办法买书。没钱就只能想办法借书看,借书毕竟不方便。在一次逛街中,看到一处收废旧品,堆了一大堆书。为了从书堆里淘到好书,我向老板好说歹说,终于用收废旧书多一倍的价钱,淘到了好些书。自从发现了买书这一途径,看了不少的书,我还向其他同学大张旗鼓地介绍用最少的钱看很多书的方法,自己沾沾自喜了好一段时间呢!
后来,我所能看的书越来越多,自己多买的书也越来越多。当了老师后,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但事与愿违,自己所读的书越来越少,即使读上几本,大多也是耐不住性子,静不下心,草草翻过,很难在内心产生深刻印象。
近几年,我发现,我和周围好多人,已迷恋上智能手机阅读。有点闲时间,就拿起手机,随时随地翻看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五花八门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心潮澎湃。高科技的社会,电子化的阅读,让读书的快乐变得越来越难。
宅家的这些时日,又想起小时候读书的一些事。想起这些,心里满是回忆和怀念。拿起书架崭新的书本,想静下心读上一通,重拾小时读书时那份投入和愉悦,可不管怎么努力,都无事于挤,最后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我想了想,时代变了,那个小时候爱读书我也变了。其实,我们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