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实践智力,很多人感慨自己实在欠缺得很。作者在书中很逗得一个转折,说“实践智力与个人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这里自然不讨论那些出生即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抚养孩子的特例,只说大部分人的情况)。
出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培养个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比如中国古代很讲究的世家传统,王公贵胄、世袭大家、书香门第……是一代一代人造就的可流传下去的出生身份,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毕竟,光是第一代是有钱的暴发户没有用,三代才可以培养出差不多的那么一个贵族来。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想要改变不那么容易,不管是“暴发户羞耻了,想登天成为贵族,或者贵族出了个另类,突然腻歪了想摆脱贵族阶级的”。
那,“原生家庭的影响”究竟为何力量这么大?作者给出了缘由——家庭教育培养模式。
关于这一部分,私塾拆书内容值得多读,我就放上原文(即拆书内容),有点长,但是无论是否为父母者,了解这点很有必要。
原文:
协同培养(1)
逻辑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基因的,我们目前的大部分智商测试测的就是这部分能力。那么实践智力是哪里来的?比如社交,这种能力并非天生,那就肯定是后天可习得的。
在孩子社交能力的成长上,家庭的因素至关重要。通过对富裕家庭和贫寒家庭的调查,可以发现家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过去我们经常说地主家的傻儿子,这事儿放到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变成一种穷人的意淫,因为事实就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论在自信心上,眼界上,还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上,平均水平都远在贫寒家庭的孩子之上。
富裕家庭的父母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懂得表达自己,协助孩子完成目标,他们也确实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如何才能达成目的;贫寒家庭的孩子总是惧怕权威,不敢表达或时常词不达意,不懂察言观色,不会为自己争取正当的权益。
也许这样的归纳有些粗暴,但调查显示,在社会稳定期,父母有良好经济状况的这一特质,确实能让孩子变得更为优秀,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协同培养(2)
社会学家拉里奥总结了一下这两种对孩子的培养模式,他将富裕家庭的教育策略称为“协同培养”,将贫寒家庭的教育策略成为“自然成长”。
协同培养策略比较注重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在技能,培养他们的权利意识,而自然成长策略则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孩子自个儿的事,因为抚养孩子长大对这些父母来说仅仅是责任而已,且也已经耗费了他们不少的力气。
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存在绝对上的优劣,毕竟人与人之间还有很多不同。
自然成长下的孩子一定就差吗?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的孩子更守规矩,更沉默,他们的独立能力更强,专注自身的时间也更多,虽然这些专注产生的价值能否跟社交等能力相抵消,见仁见智。但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的游戏规则方面,穷人家的孩子就肯定没有富人家的社交老油条孩子理解得那么通透了。
虽然两种模式对孩子来说各存优劣,但富裕家庭的父母显然能够帮助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毕竟要完全靠自己虽然也行得通,但几率肯定是小的,所以协同培养其实也包含了资源的潜在渗透,这让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仅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和阶级优越感,而且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起点。
不得不说,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种贫富家庭对于教育下一代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书中所述。富裕家庭尽可以送孩子出国留学读书,感受老牌英美帝国成熟的教育体系,贫寒家庭父母生活奔波已很辛苦了,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
而现如今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层固化是很明显的,毕竟发展到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要远远比社会主义成熟完善的多的多。
一代一代优胜劣汰传下来,源于基因的优秀和后天家庭培养习得,这就是“世家贵族”举手投足的优越感和骄傲。书中对富裕家庭和贫寒家庭培养孩子上,写得很明了(“协同培养”&“自然成长”)。所以,我觉得,既然知道了这种差别,就应当在教育孩子方面尽可能多给予侧重,有经济能力的自不待言,经济能力不好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创造条件去弥补不足。
这是家庭为单位层面的,往大了说,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也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还记得网络曾风靡一时的一幅图,画的是中国各省市在外省人眼里的特点,很有意思。比如,上海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城市人,除此都是乡下人;比如说起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人,你可能会说是犹太人,当然你也可能会说温州人、浙江人或者是广东人。身处其中,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是很强的。
想要纠正一种不好的文化价值观,唯有先足够了解自己的文化,再多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分清楚差别,不带丝毫偏见地去判断优劣,取长补短,就能改变一些深植于原有文化中阻碍自己成功的坏习惯,在成功路上给自己加上砝码。这需要主动思考,形成的价值观是比较之后的主动选择,而非懒惰的被动接受。
最后拆书内容提到“热爱困难”这一个成功的特质。生而为人,不论贫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最大难处就是钱了。想要成功,在面对难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比解难题的能力本身还要可贵,还要重要。在此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