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很遗憾,我们还是看到了考生殉考的现象,似乎每年高考断送一部分孩子的性命成了一种惯例,在惋惜感伤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的研究和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线,人们会更关注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超越过8000美金线,收入和幸福感不再有强相关关系。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金线,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呢,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难怪你会在韩寒的《三重门》里看到——“当今的中国教育真厉害,不仅读死书,死读书,还有读书死…”
诚然,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明天,学校教育依然专注的进行着知识的灌输,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压榨孩子的童年,教育口号变成了“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素质教育变成了各种补习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神经却成了一张紧绷的弓,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便也自然衍生出不懂得感知生活中的小确幸,因此也不会懂得感恩、更加不会知道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对家庭、父母的不负责...
小确幸源于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意为“微小但确切的幸福”。小确幸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妈妈做的早餐,买到了喜欢的东西,老师的一次表扬...甚至是村上在书中写到的“当他把洗过的干净衣物折好,放入抽屉中摆放整齐,就会感到一种微小而确切的幸福。”看村上对小确幸的感知,就不难理解为何作为二战后期作家,其作品却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了。可见,感知小确幸的能力越强,人越幸福,也越能获得成就。
在这一方面,西方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美国老师会刻意的去培养孩子对小确幸的感知能力,譬如让学生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的数件小事,然后组织班会相互交流,孩子们有的会写到妈妈给他买了漂亮的新衣服,让他感到幸福;有的写到家里种的小树苗又长高了,让他感到幸福;有的写到和喜欢的朋友一起看了电影,让他感到幸福…在这样一次次相互交流中,让学生学会感知了更多的微小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把适合未来生存的技能传递给学生。这也是为何虽然在很多国人印象里,美国教育奇差无比,很多学生甚至连四则运算都搞不对,但却能获得1/3左右的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了。
我们试想,如果在教育中能让孩子习得感知小确幸的能力,那些作出做出殉考之举的孩子,还会觉得考上大学才是幸福,考不上就不幸福,不幸福就自杀吗?一年年高考血泪的悲剧上演,我们不难体会,本世纪最必要的生存技能并不是在应试教育下考出多好的成绩,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现代孩子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在不可能人人成功的未来,在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常态的未来,你更加要帮助孩子拿到这个重要的竞争力。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幸福是可以习得的一种习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研究也给出了提高幸福感最持久有效的三种方式——感恩、记录好事、运用自己的优势。在生活中,家长们不妨通过这三种方法的刻意练习来培养孩子感知小幸福的能力。
最后,想对万千等待成绩的考生说,高考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新一段人生的起点,但遣散青春的这一场高考,却能让你体会到专属于高考的小确幸…好好体会,好好珍惜,无论结果如何,未来依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