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字绣真正入迷是在2014年。
绣完家里墙上挂的几幅十字绣,我对绣花越来越有感觉。儿子晚上还要写作业,我无论如何不能安心早睡。2013年,断断续续买过几幅小的十字绣,只在晚上“陪读”时绣一会儿,白天下班则努力做好后勤工作。
到2014年元月,一次上街闲逛,鬼使神差走进十字绣专卖店,看中了《清明上河图》繁华桥头的巨幅大作。思忖再三,悄悄地买回家藏在柜子里,趁家里只我一个人时赶紧绣一会儿。后来趁着一次外出散步、轻松交流的机会,我向家人“坦白”了买《清明上河图》的事。事已至此,还能怎么样呢?家人只好告诫我要劳逸结合,不能再“恨活”赶夜车。
2014年儿子中招考上外地高中。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在儿子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完成《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照着日常上班的业余进度,三年之期刚好可以完成。
于是,我又开始堂而皇之绣起了十字绣。这幅《清明上河图》的浩瀚工程,堪比我原来绣的那些所有总和还要多。绣布太大,卷成好大的一卷;绣线也多,装了满满的一大盒;家里客房没人住,一张大床成了我的绣架。长度两米四,宽度80厘米,满绣。究竟有多少针,现在我已想不起来。只知道其中用量最大的一号线(黑色),我绣了整整两个月。白天绣花,晚上眼睛花了就停下来,把一支支六股线分开缠绕成线团,需要时直接穿在针上。买过的十字绣多了,攒起来一大把绣花针。趁起来舒展腰身的时间,或者几分钟的零碎时间,把所有的针都穿上线,扎在那儿一排排,煞是壮观!
炎热的暑假,我坐在床边绣花。卷起的绣布一头放在床上,一头搭在我的腿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相互接应,有条不紊。画布太长,有时看不准,觉得绣完了,于是在背面打结,换下一种线。可绣着绣着,又发现上一种线漏掉的线格!懊恼之余,再次换线补绣。频繁换线打结,绣布背面变得不再平整。自我感觉非常认真加细心,可还有个别针脚压错了方向,与整个画面不协调,只好拆了重新再绣。
2014年整个暑假,每天最少绣花八小时。当时也没觉得有多累,甚至庆幸自己没变成“手机奴”。只是“坐”了一个暑假之后,同事说我胖了,低头一看,可不,腰部多了一道“游泳圈”!心中有了小小的失落,也提醒自己不要再坐着绣花了。可是儿子在外上学,我的业余时间更加自由充裕。借以打发无聊的空巢时光,我又开始重操旧业——绣花。茶余饭后,忘不了绣上几针;晚上睡不着,再绣一会儿;有时一边定时做饭一边绣着花,居然能把饭放凉了。星期天逛街,回来后还要补上空缺的任务。随着一根根绣线用完,手下的绣图也日益呈现。看着一间间古色古香的瓦房店铺,还有河面上的船舶,我再一次叹服自己的这双拙手,不会画画、不会缝纫、不会织毛衣,居然也能一针针绣出如此灵动的画面!
2014年冬天,父亲先是住院,后来病危,我再无心情打开十字绣。2015年的寒假,伤心郁闷之余,借十字绣排解愁绪——心不在肝上,只是机械重复。春天到来,生活重归平静,我再次把十字绣置于案头,陪伴我打发业余时光。绣的多了,看看每种配线多少,按照比例就能估算出要绣多少针、需要多少天。期间也去体育场锻炼身体,手机、十字绣轮流操作,有张有驰,相得益彰。因为这一年,我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相对轻松一些。
2015年暑假两个月,儿子只回来20天,我的时间又变得漫长难捱。幸好还有十字绣,伴我走过许多无聊时光。也许是手法更熟练、时间更单纯,这个暑假,绣花的进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两个月抵得上过去半年的工作量。终于赶在开学前夕“大功告成”,完成了“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大作。
当初起针,因担心绣线量不足,我是紧着一种线全部绣完再换,就像在走一条缓慢的流水线作业。所以画面斑驳凌乱,看不出针下所绣为何物,直到全部绣完收针,才看清绣布的“庐山真面目”:运河桥头,店铺林立,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神态各异,一排繁忙景象;宽阔的河道上,商船纵横交错,船上人物惟妙惟肖......车水马龙的街市,再现了古时汴京街头的繁华。这一切,出自张择端的传世名画,又经现代工艺分解,变成了如今十字绣的经典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绣完至今没有装裱,卷成一卷放在柜子里。隔段时间,我会拿出来摊在床上看看,再次深深地为自己叹服。小外甥一次见到了想要又不敢说,不过我还真的舍不得呢!
绣了几年十字绣,家里至今剩余几十枚绣花针,还有二百多种彩色线头,钉扣子、缝衣边,家里什么颜色的线都能配上。而且所幸眼睛视力尚好,腰椎颈椎也还健康——自我感觉,绣花远没有看手机的伤害大。只是身上赘肉增多,想恢复昔日苗条身材,已是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