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只读过四本余华的小说,自然不会有什么样的真正有益的感触,自己也非文学研究者,对余华或者说对余华的书的看法也只能泛泛而谈,讲一点自己比较浅显的感受罢了。
度过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四本书,无一例外的是讲的小城镇结合农村的人物的命运,在某个静止的时间或者随着某些时代变迁发生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差不多的主人公、差不多的命运,甚至会有差不会的情节,有相似的事物推动故事发生发展。初读之时,确实有很大的震惊,对人物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对时代的蛊毒和人心的险恶感到莫名的恐惧。据此而言,余华无疑是一名成功的作家,我们的情感被随意调动起来,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悲伤、而喜悦。
带着对余华这种魔力的敬昂下,我开始阅读后面三篇小说。《兄弟》这一本小说,精彩之处完全在于上篇,人物刻画细致,血腥处处理得像黑暗中突然射出的子弹,一下子打到读者的胸膛,教读者无法不为之震撼;而下篇简直像是一团烂泥,没情节、没人物,脸谱化十分严重,可以读出作者的意图,然而无法通过一个体面的方式传递出来。
《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我很后悔我是在《兄弟》后面紧接着读下去的,因为这两篇小说处处有《兄弟》的影子(我也不知道这三本小说的出版先后顺序)。每个情景、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伏笔……都是似曾相识,没有掩饰地重复,虽然小说本身的可圈可点的,然而,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大概只有名字罢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可怕的悲哀吧!
读过余华的四本小说之后,余华的尖锐确实是感受到了。小说处处透出悲哀的人和时代,在作者的笔下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作者的悲观一目了然。作者对于时代的描述入木三分,可是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我这种没有经历过的人觉得愈发虚假,觉得余华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的讲述者亦或是一个故事的编造者。正是由于其小说的某种重复性,让我对他产生了怀疑,怀疑他笔下一切的故事。于是,我觉得余华的文章有点浮夸。相比之下,路遥笔下的故事似乎更达到了余华想要的效果。
那么,余华的作家才华是否穷尽亦或是难以找到某种延续了呢?
见识短浅,个人愚见。
——2016.12.06.17.05